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综述

2022-12-08 06:21: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综述》,欢迎阅读!
留守,综述,行为,儿童,心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陈来运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9

摘要:留守儿童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有研究得出:留守儿童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且就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主观感受、应付方式。但在看到这些研究成果时,我们也应看到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5-0190-02 1.前言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重要课题,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学工作者、社会学工作者等都从各自研究领域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有一些疑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2.留守儿童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问题,即内向性问题。

1)孤独。 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其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带来一些消极情绪体验。有研究显示,有30%左右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孤独、敏感、情绪不稳定等情绪问题较为突出。留守儿童不定期的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受。尤其是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主要在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的监护下生活,同时缺乏父母双方的关爱和支持,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受。研究也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受主要发生在家庭中,在学校中的孤独感受相对较少。

2)焦虑。采用社交焦虑量表(SASC)對淮北市的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发现:父母都外出打工、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在家这三类儿童在社交焦虑量表上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431P>.05);男女生在社交焦虑量表(SASC)上差异显著(t=-2.02P 3)自卑。在自信心方面,父母双亲都在家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单亲(P

4其它心理问题。除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存在其它一些心理问题,如虚荣、逆反、早熟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2 行为适应问题,即外向性问题。留守儿童虽然存在一些积极的适应行为,如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好、助人行为比较多,但留守儿童同样存在一些令人不可忽视的消极适应行为,如少数留守儿童存在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而违纪行为与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相比发生率比较高,且男生的违纪行为比女生的违纪行为较普遍。 2.影响留守儿童身心适应的相关因素

2.1 社会支持。关于社会支持在儿童适应过程中的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缓解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还可以减少一些外向性问题行为的出现,如打架、逃学等违纪行为以及吸烟、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尤其对于那些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的儿童,社会支持更是一个重要的应对资源,既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增强其应对不良环境的心理能力,也可以直接缓冲外在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对心理和行为适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2.2 主观感受。当人们寻求留守儿童为何出现众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一些人简单地归因为抚养方式等客观因素的不同,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身心问题的内因究竟是什么?通过比较儿童对抚养状况的主观感受发现:留守儿童对抚养状况的不同评价,非常显著地影响儿童认识自己和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行为;其中抚养者照顾好坏的评价较显著地影响留守儿童的课程成绩。同时,其通过比较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感受发现:(1)留守儿童评价父母经常、偶尔、一点儿也不关心较显著地影响儿童的认识自己和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行为及课程成绩。(2)留守儿童评价与父母的关系是非常好、比较好、一般非常显著地影响儿童认识自己、孤独感、社会不满程度及数学课程成绩。(3)留守儿童评价父母打工成就较显著地影响儿童认识自己和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行为及课程成绩。(4)留守儿童评价自己父母外出打工离开自己的感受非常显著地影响儿童的认识自己和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行为及课程成绩。

2.2 应付方式。应付方式是在应付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付活动。作为个体适应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的中介心理机制,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心理紧张,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是成熟的应付方式;反之,则是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3.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留守儿童是随着中国人口的大幅度流动而产生的一个新群体,而且是一个弱势群体。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热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直至目前为止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程,通过这段时间的深入研究,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在为取得的丰硕成果骄傲时也应清醒看到目前研究中依旧存在一些不是令人十分满意之处。如:首先,研究过于描述,而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内部机制的研究很少。其次,过于重视横断研究,纵向追踪研究很少。因此,今后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应着重向这些方面靠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

[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3] 刘霞,武岳,申继亮,邢淑芬.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4] 段玉香,阎平.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6e87c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3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