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与永恒——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赏析

2023-03-17 08:00: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消逝与永恒——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赏析》,欢迎阅读!
消逝,冯至,山村,赏析,永恒

消逝与永恒——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

村》赏析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非常优秀的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里,冯至描写了许多平凡的物象,且互相之间看来并无关联。他为什么要记录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这些不同的物象又将如何统一,统摄于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呢?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互相独立的段落,内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结和共通的逻辑。文章共描写了小溪、鼠曲草、菌子、有加利树、野狗、鹿群等几个物象,这些物象各有其深意,但都可为“人类声息相通”这一宏大的主题作注脚,消逝的山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命运不尽的关联。

小溪是连通过去与未来最为直观的媒介。它不分昼夜地流淌,既滋养了村人,也滋养了现今居住在这里的“我们”。我们的生命都来源于自然,同属于一个母体,正如同隔着长江的眷侣,也能从共同饮用的水源中感受到生命的同一。此外,被同一方水土滋养,我们与当年的村人又有何差别呢?不难想象,若村庄延续至今,村人的生活也将同现今的我们一样,依旧喝着小溪的水,采着林中的菌子,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不会有大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村庄并没有消逝,大自然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人类。

鼠曲草是非常名贵的一种小草,但在这里,它却仿佛不以自己为贵,一年两季、漫山遍野地开着,混在杂草中;村女也不会格外珍视鼠曲草,自顾自地忙活,一任她的羊随意吃草。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加高贵,一切的名誉、利益、纷扰都是人为矫造的。在这里,作者领悟了生命的谦虚、纯洁、坚强。当年的村庄如同这小草、这少女一般静穆、谦和,在自然中走着既定的轨道,并在自然中默默消失。历史无需作传,生命不消歌颂,因为整个村庄都直接隶属于自然,折射出宇宙赋予的意义,人为造作的一切,都显得虚浮而渺小。


雨季的菌子生机勃发,采菌子的人依然如同七十年前那般,热闹而欢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彩菌而生发的幻想,在人与人间会有多大的不同呢?环境相似、情景相类,所催生的感情和文化,也应该有相通之处。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也滋养过当年山村的人民,更滋养着当下的我们。只要水土依旧,人性不灭,文化就不会断裂。已经消逝的山村,和当下的我们,以及整个世界的其他民族,都有相通之处。

在同一方水土下,虽然生活与情感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后来的人毕竟与山村原住民不同,这样的断层是否终究无法填补?冯至从有加利树的旺盛生长中悟出了一种全新的传承:山村消逝,恰如人的消亡。一个人死后,坟旁栽种的树木会吸取死者的养料蓬勃生长,生命以另一种形式获得传承;而外来的树种,也可以在此地扎根向上,并将“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给这里带来新的生机。以此类比,踏上这片土地的我们,虽已不是村庄的后人,但来自异乡的生命,可以创造新的文化,开辟新的生活,给已经逝去的村庄带来月光镀染的美,带来勃发的生机。村庄可以另外的形式,获得新生。

我们不但与消逝的村人共同承担着美好,也共同承担着恐惧。野狗的嗥叫、狂野的狂风、松林的涛浪,在荒凉的深夜里,似乎席卷着人类一切精神与物质的创造。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脆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孤独、病弱与恐惧也都息息相通。那逝去的村庄所承受的一切,在同一个自然中的我们依然在承受。哪怕隔着辽远的时空,我们也依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但我们与曾经的村人声息相通,人类与整个自然,也本是和谐的一体。猎夫可以效仿麂子的嘶声,得到鹿群的回应,人与兽的界限便打通了;树丛里有一只鹿出现,这只鹿是原本生存在这里的还是外来的,都没有什么差别,空间的差异在自然中可以忽略不计;而我们在林中散步时,也会像“传说中的圣者”一般,“在它的两角之间看见幻境”,我们与圣人的想象,也可能是一样的,时间、身份、地位,在自然面前也没有分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段中冯至并没有批判人类对鹿的残杀这一层意思。猎夫呼唤麂子成群走来之后的描写中,作者有意用了省略号,弱化人对鹿的杀害;提到一只鹿的出现,也交待是在“人迹罕到”的树丛,并用了推测语气猜想它的来历。综合前文各段要旨,可推知此段意在表达在


大自然中,人与兽的本质相通,人与人身份没有高下,空间消弭差别,时间亘古未变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而非单纯批判人类,这样全文的主旨可有一个和谐的统一。

全文收尾,曾经给予山村滋养的一切,如今也在同样地滋养着“我们”。自然没有消逝,在其中孕育的人,就永不会消逝。文化来源于自然与当地的水土,只要身处当年人所在的环境,接受陶冶滋养过他们的一方水土,便有可能与全部的历史相通。正如冯至自己在《山水·后记》中提到的:“我是怎样爱慕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这里,自然才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山水越是无名,给我们的影响也越大。”一个已经消逝的村庄,给予着不曾消逝的人类永恒的启迪。



作者简介:张婧(1994),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中教二级,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3e44c6c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