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论

2022-05-01 01: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论》,欢迎阅读!
宇宙论,中国,哲学,传统

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论

宇宙论 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

张岱年 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情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变动不息的宇宙 《尸子》:上下四方曰字,往古今来曰宙。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可以为天下母。 庄子: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易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朱熹: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以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 戴震:一阴一阳,盖盲天地之化不已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 老子的起点有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庄子论起点无限:有始也者,有末始有始也者,有末始有夫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末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易传》论终点无限: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蔫。 无限的宇宙 空间的无限性

惠施的无限性观念: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盖天说:天图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浑天说:地球如鸡蛋黄,天穹如鸡蛋壳。

宜夜: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暨精绝,故苍苍然也。 柳宗元的认识:东西南北,其极无方。 宇宙的成因说

伯阳父的阴阳二气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史伯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管子·水地》的水本原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管子》四篇的精气说:凡物之精,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老子的抽象本原论

到的潜存状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为灵,谷得一为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元气论

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王充:万物之生,皆元气 张载:太虚即气。

天行有常 运动的规律性 肯定常道的存在

老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易传》动静曰常,刚柔断佚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荛存,不在亡 韩非: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董仲舒:道之太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不变 沈括: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变则无所不至。 张载: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


二程:阳动阴静,各有其常,则刚柔判埃。 朱熹: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 否定常道的存在 佛教的虚无主义宇宙论 诸行无常说。涅槃寂静说。

基本思想是否认客观物资世界的实体存在,否认人对主观世界的改变能力;在变化纷繁的现实和充满了矛盾的人生面前,人只能采取消躲避的办法,尽力求得精神的解脱。

基本教义是无常、无我、八苦。无常是说人生变化无常,人无法主宰人生,无我是说世间万物没有独立的实体,连人的本身也是各种感觉和精神的暂时聚合。 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根本论,指研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 没有固体形体的物质,如气 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 道家的本体论

老子: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儒家的本体论观点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于天地同流。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理学家的本体论学说

二程: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天夫之的本体论学说

理气统一: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禅宗的本体论学说

佛性本觉: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何处求真佛 心学派的本体论学说

儒家的执中辩证法的要点有两个,一个是中,一个是和。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实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指的就是引导人们排除认识上的片面性,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那么,和的观点,有两个,一是和而不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赖另一方,而是两方的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二是和为贵,这一观点也运用到他的各种礼仪规范的建立和完善方面。

第五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在知行观里面,无论哪个观点都有重行的优良传统。家,道家,禅宗等,都非常重视“行”。比如,在道家中,道可行不可知。在佛教中有,“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不用你去背什么经文,只要你在日常实践中去体悟,这就是重视“行”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中,3种主要的派别,一是程朱的知先行后说,其中程颐的知在行先:“譬如人行路,想从洛阳到京师,必须先知道要出哪个门,要行哪条路,方向路径知道了,然后才能得到。如果不知,虽有往京师之心,却向哪里行去?”而朱熹的主张就更全面一点,


“知轻行重,知行相须,知行并进互发。”知行不可偏过一边。二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但是得到了王夫之的批评,也就是第三种派别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说。他强调主张了,行是知的基础:“行而后知有道。”知必以行为功:“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这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这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同时,王夫之还有他的辩证理念“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关于知的获得,孔子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还有就是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同时孟子还主张:“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在思想中,他主张虚、一、静、大清明。最后达到,“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的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观求真,求诚。儒家追求超凡入圣,主张大同之世,小康之世。道家追求超凡脱俗,主张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思想,注重人是宇宙的中心,强调天人合一。 传统哲学对我们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通过对传统哲学理解和认识,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处理好个人和群体,社会的关系。同时确立一个科学的人生追求,以达到内圣外王,德才兼备。以及掌握科学的成才方法。最后一点,追求自我实现,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不为物役的思想。

时间仓促,一些内容讲得比较匆忙,有什么不当之处也请各位同学多多谅解!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1dfa5addccda38376baf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