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

2022-07-21 04:1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赠别郑炼赴襄阳》赏析》,欢迎阅读!
襄阳,赠别,赏析

《赠别郑炼赴襄阳》注释、翻译及鉴赏

【原诗】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注释】

①把:握,执。把君诗,就是手中紧握着朋友的诗稿认真诵读。

②岘首山:在湖北襄阳,是著名的文化名山,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山脚下有“堕泪碑”是为纪念为政清廉,政绩卓著的东晋名将羊祜而建,因岁时祭祀,望碑流涕而得名。除此之外,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如庞德公、王粲、诸葛亮、庞统、杜预、王叔和、习凿齿、释道安、释慧远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译文】

郑炼远赴襄阳临别为之赠言

杜甫

在这战乱不宁兵马交相奔驰的日子里,我避难在草庐之中,年老多病处境艰难。你离去之后,我会手捧你的诗稿拜读着你的诗一天天捱过这艰难的日子,当我回想到我们今天别离的情景,一定会感到特别的伤感以至于心惊。分手之后,我在峨眉,你到岘首,天高地远,人各一方,恐怕再难相聚,陪伴我的将是无尽的思念。此时成都已是年底,等你到达襄阳时恐怕已经是明年春天了吧,路途迢迢,你一定要多多保重。你要去的襄阳是汉朝末年的高士庞德公的故乡,拜托你帮我在众多年高望重的人中试着找一找像庞德公那样的人吧,如果有的话,我愿意与他们为伍。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朝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当时杜甫仍客居在浣花溪畔的草堂。这一年弑父继位后的史朝义无法赢得安史叛军将领的信任,叛军开始内讧,唐政府军也开始大举反攻,于是中原大乱。同时羌、浑、奴刺也趁机攻陷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而河东(山西南部)也陷入混乱,这就是杜甫所说的“戎马交驰”。杜甫避乱蜀中投奔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在浣花溪畔建造草堂供他居住,杜甫在离开蜀中之前一直住在这里,并且还在严武的幕府中担任职务,生活也还过得去。然而写此诗时,严武已经离开四川会朝廷任职,这样杜甫的生活就陡然跌落下来,再也没有写“两个黄鹂鸣翠柳”时的愉快心情了。 【赏析】







1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交待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时代背景及诗人自身的处境。“戎马交驰际”,戎马即战马,在此是借代用法,代指军队。“交驰”即交相奔驰,概括地描绘出当时军阀混战的情景。“际”,时候。三言两语将当时国家混乱的局面表现了出来。“柴门老病身”,“柴门”指的就是杜甫草堂,写出了杜甫的居住情况。此时的杜甫生活无着,感觉自己又老有病,心境十分凄凉。句中的“老”和“病”固然是诗人的真实描写,但主要表现的还是诗人看不到国家走出混乱局面的悲苦心情。

如果说首联描述的是诗人眼前的情景的话,那么颔联则是对与友人分手后的悲凉心境的联想。“把君诗过日”,“把”是“握着”的意思,一个“把”字与其说是读朋友的诗,倒不如说是手握朋友的诗稿,观看朋友的字迹来回忆朋友的音容笑貌更准确。后面的“过”字写出了诗人靠朋友的诗相伴度日的孤独心情。“把”和“过”极精妙地写出了对朋友的依恋难舍的心情。“念此别心惊”,“念”自然是回忆的意思。“别”既可以理解为“离别”,也可以理解为“特别的”“不一般的”诗人联想到朋友离去之后,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人,每当回忆起此时的离别情景,内心一定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悲伤。一个“惊”字极精妙地写出了诗人内心已经十分脆弱,再也承受不起离别的痛苦的心情。这个“惊”字跟“恨别鸟惊心”中的“惊”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又把读者的目光拉回眼前,继续写惜别之情。此联多少带一点互文的意味,“地阔”不只写峨眉,“天高”也不只写“岘首”,“天高地阔”其实是对诗人和朋友所处的整个空旷天地的描写。天越高地越阔,越能衬托出诗人的渺小、无助与孤单,越显得友情的珍贵和留恋之情的浓重。“峨眉”和“岘首”都是借代用法,分别借代诗人自己和分别后的朋友。天如此之高,地如此之阔,峨眉和岘首山相距遥远,你在襄阳,我在成都,恐怕永远不能再见,念此怎不令人有断肠之痛!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句中的“晚”字,是天晚时分,还是岁晚时节?根据“天高岘首春”中的“春”字,我认为理解为“岁晚”比较合适。相同的例子如白居易曾有诗曰《岁晚》,宋人晁补之《吴松道中》有“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的诗句。诗人与朋友分别是在年终时节,而朋友到达襄阳时恐怕已经是春天了,如此漫长的旅途,旷日持久的旅行,足见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尾联是诗人对朋友的请托,同时也是向朋友表白自己的心志。为”后面省略了宾语“我”这一联应连在一起读:“为(我)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表面的意思是,你要去的地方有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拜托你帮我找一找有没有像庞德公那样的贤士,如果有的话,我愿意跟他们交往。庞德公是一位高尚的隐士,与庞氏为伍,莫不是要隐居?但根据杜甫一生的经历和他所有的诗歌分析,他从来没有要隐居的想法,因而托朋友寻找像庞德公那样的人并不是要隐居,而是愿意与贤者为伍,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看来请托是假,向朋友表白自己的心志是真。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立志匡扶社稷,但最终一无所成,在进入暮年之际内心充满无限感慨,但他要告诉朋友的是,他的高洁的情操始终没变,他一直在拿庞德公那样的榜样来鞭策自己。

纵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虽然写的是与友人的别离之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自己内心的伤痛:没有朋友相伴的孤独寂寞、年老多病的艰难凄凉、对国家现状的极度失望,尽管如此,诗人一直渴望着与贤者为伍,保持高尚品德的信念始终没变。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53e5e3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