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

2024-03-07 01:44: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奇景,为什么

《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

作者:吴建勋

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



吴建勋

内容摘要: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呢?“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似乎和全文的“清” “静” “悲凉”的格调不相吻合,也似乎和前面描写的四幅图景不搭调。笔者经过考证认为:郁达夫“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里,蕴藏着一个父亲对夭折的儿子龙儿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关键词:故都的秋 秋枣奇景 郁达夫 思念

《故都的秋》是我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名作,被选人《高中语文 (必修二)之中。这是一篇比较典范的现代散文作品,线索清晰,中心明确,语言生动而规范。如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提纲挈领地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里的“清’‘ “静”“悲凉”,就是北国之秋的三个特点。

围绕北国之秋的特点,作者郁达夫接着精心描绘了五幅图画:静对蓝朵、槐蕊清扫、秋蝉残鸣、闲人话凉、秋枣奇景。这五幅图画把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文章的最后两段,作者总括北国之秋的特点,再次强调南国之秋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今年重新执教此文,课堂上有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 “秋枣奇景”图景是否和郁达夫前面所写秋的“悲凉”特点不相吻合?理由是:秋枣奇景会引起人们喜悦之情,至少也是淡淡的喜悦,这和“悲凉”没有任何联系。

作为教师,我听了学生质疑以后,忽然眼前一亮,因为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它应该是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和难度的一个问题。我就顺势让全班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多数学研读课文后认为:作者描写北方的果树,使灰暗、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显得浑厚、深沉,充满生机,这表现郁达夫对秋的喜爱,怎么和“悲凉”相联系呢?也有学生抓着原文“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灰沙土的世界”,指出一个“尘灰沙土的世界”使人感到“悲凉”。这种联系也不无道理,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觉得似乎有些牵强。

课后研读《郁达夫传》等材料,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史料记载:1924年春天,郁达夫的妻子孙荃带着龙儿(郁达夫的长子)从南方老家来到北京,先在郁达夫哥哥家住了一个多月,后搬到什刹海北岸一所小房去住。院里有两棵枣树和一架葡萄。晚饭后,堂姐郁风常带着龙儿捉萤火虫。

19252月郁达夫应邀赴武汉任武昌师大文科教授,但在武汉不到一年又离开,先后去了上海、广州。19266月初,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妻子孙荃的来信,得知龙儿患重病的消息,随即离开广州,经上海返回北京。614日到达上海后,住了两夜,这时,他又接连接到几份龙儿病危的电报,便立即乘船北上,619日晚,当他心急如焚赶回自己在北京的住处——什刹海的小院,龙儿患脑膜炎已死去,已经埋葬四天了。原来北平的枣树,对郁达夫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凝聚着他的一段伤痛记忆,那是一个父亲望树思子的伤痛。在对“秋枣奇景”的描绘里,蕴涵郁达夫作为父亲浓郁的深情。郁达夫后来在悼念龙儿的文章中写到: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龙儿)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人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持续三五分钟。今年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入静,方能入睡。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作者又到北平之际,故地重游,睹物思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思子之痛,怕是又源源不断地涌上心头吧。

因此,郁达夫在《故都的秋》有关“秋枣奇景”描写里,蕴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刻骨铭心的思念,这种思念所带来的“悲凉”,是直抵他内心深处的。这岂是一个“痛”字了得。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河大附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ccb2a031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3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