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多声部-素材.doc

2023-12-20 04:14: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多声部-素材.doc》,欢迎阅读!
声部,上册,人教,素材,年级

精品资料

多声部

多声部,即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同时出现一个以上的不同声部。

多声部民歌(polyphonic folk song)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老、佤、傈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苗族的“赛咳”,土家族的“哭嫁歌”,瑶族的“蝴蝶歌”“勒勒嘿”,壮、毛南族的“欢”“比”,佤族的“玩调”,畲族的“双音”,高山族的“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彝族的“丫腔”,纳西族的“窝热热”,蒙古族的“潮尔”等。另一部分多声部民歌则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传唱的号子,如东北的“林区号子”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台湾高山族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的“舂米歌”等。

1 / 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eae472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