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共菊花醉重阳

2022-10-20 03:5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共菊花醉重阳》,欢迎阅读!
重阳,菊花

人共菊花醉重阳

作者:缪士毅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4年第10



缪士毅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登高环顾,心旷神怡,诗人们借景抒情,吟咏不绝。唐代李白在58岁那年的重阳节,还登上了巫山,并写下了“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诗句。杜甫晚年疾病缠身,但重阳登高的兴致依旧,正如他在《九月》诗中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唐代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衷,山翠县西楼”。将重阳登高,饱览美好山川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刘禹锡的《九日登高》诗“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诗人以登高为题,寄情于节俗活动。

重阳节又称赏菊节,此时菊蕊吐艳,雅趣横生。《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时重阳赏菊之盛况:“重九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晋代陶渊明在重阳赏菊时,不禁脱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唐代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于重阳节与诗人张祜同登齐山赏菊,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都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重阳节还有饮菊花酒的习俗,《齐人月令》云:“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杜甫的《九日登城诗》:“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都生动地描写了诗人重阳畅饮菊花酒的情形,情趣盎然。

“糕”与“高”谐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正合古人“百事皆高”之说。在唐代,重阳食糕渐趋盛行,《唐六典》中有“九日麻葛糕”的记载。据《邵氏见闻录》是说:“刘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 尝作重九诗,欲用糕字,思六经中无此字,辍而不为。”后来,宋代诗人宋祁为此作诗取笑之:“刘郎不敢题糕字,虚无诗中一代豪。”清代的《都门杂咏·花糕》诗:“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则将当时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岁月沧桑,但重阳食糕至今仍盛传不衰,正如民间歌谣所唱道:“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因女想娘。”

重阳佩茱萸,起源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云:“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有驱虫、除湿、益寿之功效,古人视之为辟邪之物,每逢重阳,人人佩带。唐代诗人沈俭期的《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说明当时重阳节已风行佩茱萸。唐代孟浩然的“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杜甫的《九月兰田崔氏庄》“明年会此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的《九月与杨凝崔叔登江山有故不往》“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少年插茱萸”等。这些佳句皆栩栩如生描述了当时插茱萸的情景。

同是重阳节,由于人们心境、视角的不同,所流露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唐代白居易的《九日寄行简》诗:“摘到黄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洼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表达了诗人的重阳思乡之情。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写尽了作者客居异乡度重阳的惆怅和失落。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早已成为吟咏重阳诗之绝唱,千百年来不知激起多少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


提到重阳诗,不禁想起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北宋时,江西文人谢逸重阳节前去信给友人潘大临,询问有无佳作。潘在回信中答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弊翳。昨日清卧,闻扰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谢逸接信后,即用潘大临的诗句作为首句,一气续成《九日赤壁怀故人》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诗人先写景衬托意境,再倾吐重阳节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别具情趣。

【编辑:木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4f0411d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