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2023-12-07 06:0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版)苏洵二十七始发愤》,欢迎阅读!
发愤,整版,苏洵二,十七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1]

【注释】少:年少。中:中举。足:值得。与:和。动:震动。擅:独步,独擅。目:看作,视作。百家之说:诸子百家的著作。

【译文】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十分有研究。嘉佑初年,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做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苏洵为什么能在27岁开始发愤苦读---发奋原因】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也有人说其号为“大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三字经》上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那么,苏洵为什么能在27岁开始发愤苦读呢?

一、苏洵从妻子对孩子的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

苏洵生性顽劣,自幼不好读书,娶妻生子后依然继续散漫。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程氏面带忧虑。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妻子对孩子的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于是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二、二哥的善意提醒和要求,使苏洵感到应该发愤读书

过了不久,苏洵的母亲史太夫人不幸病故。苏洵的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各自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写到纸上,急得他满头是汗。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还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

苏洵忙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

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白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

三、读到古人一篇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苏洵不由心中感慨

27岁那年的一天,苏洵像往常一样随手翻阅书籍,无意中发现谢安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个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门为自己写的一样,不由得心中发出感慨:时光无情地飞逝,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自己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此,苏洵开始发愤苦读。

四、初战失利,苏洵焚稿明志,决心从头做起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苏洵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不少长进,就急急忙忙地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榜了。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决定重新振作起来,但一时理不出什么头绪,更不知从哪里开始做起。他陷入了沉思。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自己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想,连自己都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焚稿后,苏洵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他两个儿子的学习基本上靠他妻子教导。

五、苏洵二十多年坚持,终于大器晚成,闻名于世

苏洵从二十七岁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成了大学问家。苏洵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苏洵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长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也是才华出众。苏洵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于是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苏洵受到了朝廷的重视。一时间,京城内外的学者争相传阅苏洵的文章,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洵的文章写作方法。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500f268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