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历史,尊重前人

2022-08-11 18:57:0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敬畏历史,尊重前人》,欢迎阅读!
敬畏,前人,尊重,历史

敬畏历史,尊重前人

——浅谈被扭曲的昆曲史

娄东福地 先贤辈出

《吴趋访古录》有诗曰:“吴王积貯海东头,粳稻年年水国秋。百万仓储供转饷,三千刍挽费前筹。陈陈红粟江南运,滚滚黄河天际流。赖是文皇通故道,云帆无数护漕艘。

诗中描写元末明初,太仓物阜民丰,官第甲于东南的繁荣景象;拥有钟灵毓秀、渊源流长的娄东历史。

滨江临海的江南鱼米之乡,皇家粮仓地“太仓”,具有4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宋进入元代崛起,明代鼎盛,清代辉煌,天工钟毓, 文学昌盛,人才辈出,名闻睱迩。 悠久独特的娄东文化,孕育了著名世界“昆曲艺术(魏良辅)“娄东古琴”(徐上灜)著名全国“江南丝竹”(张野塘);彪炳清代山水画坛的娄东派(王锡爵孙王原祁);文坛泰斗(王世贞);娄东诗派(吴梅村);复社(张溥);玉雕(陆子冈)等,灿若星空,群星闪烁,万古千秋。

尤为突出的是魏良辅开宗昆曲以来,涌现了不尽历数杰出的昆曲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颇为可观,在中国昆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前所末有,无与伦比!

昆曲是“水磨腔”,是娄东文化积淀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厚重的艺术瑰宝。

国以人兴 政以才治

俗话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传世之作,贵在求实。 所以古人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知未来”

可今上半年,出现震惊国内外107篇论文被撤消,524人造假曝光,这是少数知识分子任性,丧失尊严,影响极坏,主管部门零容忍。

“牧牛须依水草,做人当凭良心”,诚而信之,厚德载物。 联想昆曲界,也不乏有学术造假的现象。

201154,人民网报导,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举办“兰苑芳鰲中国昆曲600全景展览开幕式”

同年730,戏曲文化网也载: “昆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有着600年悠久历, 被誉为百戏之师„„”

显然昆曲600年,不符事实!

2013年苏州昆曲家顾聆森在文学报上对央视纪录片《昆剧600年》发表质疑,撰文《何来昆曲600年?——央视纪录片,昆曲600年的历史臆造》文中“作者考证了昆曲历史並非600年,而是至今不过470年,从而反证了央视的误导,在昆曲界引起极大反响”。但“昆曲600年”这一难以扶正伪命题已经深入人心,连各大艺术教材上都堂而皇之的写道昆曲至今有600年的历史,实在令人汗颜。

2015930日《新华日报》载道:75岁的昆曲大师蔡正仁,在南京排练《曲圣魏



1


良辅》时,为昆曲历史正本清源说:“魏良辅,是我们昆曲人名副其实的祖师爷。

“其实是从魏良辅创造水磨调开始,才形成了完整的昆曲,这个历史是470多年,说昆曲形成600年是勉强的„„我们排这个戏,是为历史正本清源。

《玉山草堂》第十期,刊头语载:2008年,釆访‘江南昆曲老名士’顾笃璜时,他说过一番激愤不巳的话,大意是:我们‘养猪’,他们‘吃猪’,延伸理解就是,我们为昆曲,他们吃昆曲„„昆曲的‘雅’,被世间的‘俗’包围着”。现状不佳,唏嘘不已!

2012年第一期《苏州市剧协昆剧研习社社讯》中《顾笃璜谈昆曲》一文中明确载道: 我们现在的昆曲是指魏良辅的水磨腔, 有谱的是四百年

2011年出版的《昆虫小语》中的《源头》一文中, 昆山文联主席杨守松载:“慢慢地,对昆曲源头的说法就多起来了,其原因, 主要是旅游开发的需要,或者干脆说是政绩的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昆曲品牌的重要,所以就不惜花大本钱来编造:无论谁, 也无论有没有根据, 哪怕胡编乱造, 只要说昆曲是我的, 我就给你‘赞助’„„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 只要有钱, 什么都可以造假,以假乱真, 真亦无奈, 怪相丛生, 一头雾水。旅游,无可厚非。政绩,无可厚非。问题是,文化人有没有良知有没有是非。

2013年《昆曲之友》刊载的《昆曲的年龄为何说不清》,曲友蒋宇利言:2001年前所有的出版物中,都说昆曲起自魏良辅‘创立新声’。白纸黒字,所有有关昆曲的正规文献(包括《昆曲大辞典》)都记载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成为‘水磨腔’后始有昆曲„„持顾坚创立600年,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昆曲的历史并非说不清, 以往早巳记清楚了, 只是近十几年,有人怀着不同心态有意无意地延长了。其中不乏有不假思索,人云亦云者;有明知不对,也不敢质疑者。或慑于权威,或惮于离众„„”

有良知的行家名士,敬畏历史,追根溯源,冒“天下之大不韪”,曝光昆曲界內扭曲历史和腐败行为,可圈可点。

艺术家呕心沥血,拼命传承昆曲;和有识之士站在一起,毫不畏惧,正本清源。而有些弄虚作假的现状,令人发指,不堪回首。迫切需要主管部门,以壮士断腕之气概,化大力气,刻不容缓整治、纠正昆曲伪命题,让喜爱昆曲的人们,不受喧哗声干扰,静心演唱昆曲,真心实意地传承、弘扬“世非遗”文化。

昆曲溯源 太仓南关

每毎谈昆曲, 总得要提到“昆圣”魏良辅, 这是鉴别内、外行的标志。 魏良辅之前,太仓早已是“丝竹相闻,山歌对唱” 蔚然成风。

明张采《太仓州志》载:“太仓城南三里许„„古路柳塘花坞,栉比鳞次,渔歌牧唱、远近相和,而舣舟待潮之舟不可胜计„„实为吴中之域雄镇。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载:“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自娄东,其囗中嬝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太仓文学家陆容《菽园杂记》中,虽未明确写到“昆山腔”,因娄东不是只有“昆山腔”一种声腔,而早已盛行无数南曲和北曲。



2


最近我们发现一石刻,陆容书篆与陆釴撰《将军太仓卫致士指挥同知郭公墓誌铭》中载:“一时乡曲叠为雅会,以觴酌自娱。公善於新声、填词度曲,流丽遷妙,时时出新意,使人抵掌绝倒„„”

陆容:14361494)年,明太仓人。天顺二年中举人,成化二年成进士,授南京史部主事,改兵部,坐言事,出为浙江右参政„„忤权贵,罢归。性至孝,嗜书籍,筑菽园,读书著述之中„„所著《菽园杂记》,明朝记事第一之誉。另有《诗说质疑》《式斋封事录》《太仓志稿》等。

陆釴:1439-1489)年,明太仓人。工诗,与张泰、陆容齐名,并称“娄东三凤”天顺三年举人,天顺八年授翰林院编书,弘治元年进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充经筵日讲官,主修《宪宗实录》

两位名家,介绍成化庚子四月十八日卒於太仓,一往情深、心甘情愿为了唱曲,而弃官离职的安徽寿州人郭梁将军,是太仓卫的杰出先驱代表。

魏良辅颖悟绝人,在“弦索”和“昆腔”风靡之地太仓南关,找准驻军机构太仓卫师友过云适、助手张野塘、张小泉等一大批酷爱唱曲的弟子,众星捧月,才能“足迹不下楼十年”,才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创制成功昆曲“水磨调”,名扬四海。

1985年,发现《南词引证》的路工先生,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仿书见闻录》载:魏良辅, 江苏娄江(太仓人), 明清笔记书籍中误记他是昆山人, 祖籍江西。

2007311日,阳乾博客撰文《江苏太仓是昆曲的鼻祖之地,昆山是流传昆曲地》 《太仓州志》载:“沧海东濒,玉峰西望,娄江南绕,虞山北障” 魏良辅自称“娄江”,太仓别称,远在千里之外的路工都能明白。

明代居住在昆山片玉坊的文学家张大复,与魏良辅居住地最近的人,《梅花草堂笔记谈昆腔》载: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能皆声律,转音若丝„„

言词凿凿,一锤定音。

明嘉靖时代山东戏曲家李开先,和魏良辅在世时段最近的人,《诗谑》中提到:昆山陶九官、太仓魏上泉„„魏良辅兼能医„„” 理有据有节。

明·王骥德《曲律》曰: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松江纽少雅《南九宫正始》中有《芍溪老人自序》云:„„弱冠时,闻娄东(太仓)有魏良辅者,厌鄙海盐、四平等腔,而自制新声。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

潘之恒《鸾啸小品》载:“„„自魏良辅立昆之宗„„太仓、上海、俱丽于昆„„无锡宗魏而艳新声, 陈奉玉、王渭台皆递为雄。能写曲于剧,惟谓台兼之。”

证实魏良辅还教学生谱曲和编剧,对昆剧的发展作用,不可小觑。 清初词人周在浚诗云:„„悅耳吴音学太仓。

常熟文坛领袖钱益谦论:„„时称昆山腔,皆祖魏良辅 明张采《太仓州志》载:吾州(太仓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

《振飞曲谱》序-,红学家俞平伯载: “昆山腔,南曲之-派, 盖明初即有之。及嘉、



3


隆间,太仓有魏良辅者,夙娴旧曲,喉转新声,清唱南词,曰水磨调,以宫商五音配合阴阳四声,其度腔出字,有头腹尾之别,字清、腔纯、板正称为三绝。

中国昆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昆剧大辞典主编顾聆森在《昆山腔与南曲》中道:“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对南曲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声腔(包括昆山腔的精华)同时引进了北曲,创立了新声——昆曲,„„创始人是魏良辅。

百度“明嘉、隆间”,即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公历1531——1541年,是魏良辅创制“水磨调”十年,距今只有470多年,顾聆森的答案非常准确。

太仓州,自弘治十年(1497)成立,已与崑山州分割几十年了。

众上史料,载明魏良辅,寓居娄东(太仓),创制“水磨调”,毋庸置疑。 太仓魏良辅,常往昆山、常熟、吴江、无锡、上海„„甚至携提琴入洞庭,奏一月不停,不断向外传播江南丝竹和昆曲艺术,功不可没。

魏良辅嫡传弟子有:太仓赵瞻云、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叶、包郎郎、雷敷民等;昆山梁辰魚;常熟周梦山;无锡潘荆南、陈奉玉、王渭台等。

他“足迹不下楼十年”,坚韧不拔的音乐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昆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让世非遗文化遗产的昆曲艺术,历久弥新,美妙绝伦。

有史有据,不胜枚举,掷地有声,板上钉钉!

昆曲就是“水磨腔”“曲圣”“鼻祖” 是魏良辅。杰作《曲律》,亦称《南词引正》奉为“圭臬”,彪炳青史,流芳百世,谱写了一部完整的昆史,魏良辅才是载入昆曲正史的杰出代表。

尊重历史 严谨求实

朱镕基总理曾经谆谆教导我们:“历史是不容欺骗的”。一言九鼎,掷地有声! 严谨治学,以史为鉴,敬畏历史、谨言慎行,才能确保公信力。

知识分子是国家的精英,是真理的化身,是保障民族进步的根本,也是社会道德的体现者,言谈举止,讲究“真、善、美”,严谨求实。

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武俊达,在《沉醉东风》书中《魏良辅对昆山腔音乐的改革》一文中明确:“魏良辅对昆腔改革,成绩极大,不仅使昆剧雄踞中国戏曲艺术四百年之久,且理论结合实践,并留有系统的经验总结及手订范曲,不少有成就的曲家、乐师皆师从之,使其经验得以赓续发扬。梁伯龙即曾专心研习昆腔,并得魏良辅之传 吴肃《明语林》,创作了第一部以魏氏“磨调” 演唱的传奇《浣纱记》,从而步入了由昆曲清唱扩展为剧坛演唱的新时期,使昆剧作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始告形成。

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在《昆曲: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中指出:“„„至少是从魏良辅开始吧,几乎一切像模像样的昆曲大家都有理论意识,都要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高度。

北京师范大学副院长于丹,在《于丹·游园惊梦》载:“魏良辅:生卒年不详。明中叶昆腔音乐改革家。以他为主对旧有昆山腔进行改革创新,形成的昆腔水磨调,约在1560年左右“立昆之宗” 为世所公认。著有《曲律》一书, 是论述昆腔唱法的重要著作”



4


证实有学问的教育家,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一致共识:魏良辅创制“水磨腔”,功高盖世,“曲圣、鼻祖”,当之无愧,不可或缺。



敬畏历史 高山仰止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先贤实事求事记载的实录,见证了人类的发展,不可更改。应该尊重、敬畏。撰文著书立说, 脚踏实地,遵循史实。切忌一知半解,阉割前因,只留后果,骗得一时,骗不了永世,成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庸俗之人。

我们曲友在娄东昆曲传承人陈有觉的带领下, 三次邀请太仓市文化部门的领导, 起学习、研讨昆曲史料;一起声讨邻地“抢文化”的不良行径;一致蔑视只有文凭,没有历史知识的“教授”,不在本行建树,别出心裁,故弄玄虚,班门弄斧,愚弄百姓,与曲友比智商,刚愎自用“昆曲600年”伪命题,却能“一鸣惊人”,干扰了昆曲界正常秩序。伤害了太仓人民世代对昆曲酷爱的真情实感,情何以堪!太仓是“昆曲娘家”的事实,真知灼见,客观存在,无法抹煞!

誉为“曲友楷模、曲家榜样、曲社旗帜” 的苏州昆曲大家张允和,身居美国,委托苏州曲友,赠送娄东曲社珍贵论文:“昆曲娘家——太仓卫。”真实读史续史,令人赞叹。

200286日,滇昆沙江白尼老师在给陈有觉、余心正两位信中提到:“太仓、苏州皆为苏昆之乡,愿滇昆与之共扬中国昆剧„„”

2011年,北大教授楼宇烈在《曾明昆笛集成》序一中曰:“„„自明魏良辅改良昆腔以来,昆曲以其‘细腻委婉’之‘水磨腔’独领‘雅部’称号,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

20151015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在苏州昆剧院昆曲讲堂主讲《梁辰鱼、汤显祖与昆曲雅化的启示》他认为„„以太仓魏良辅为祖,今自苏州而太仓、松江„„并由此为戏曲表演开创新局面。

在物欲橫流的当下,郑培凯先生坚持真理,敢说真话,令人欣慰! 足以证实,真正行家眼里:“昆曲是魏良辅创立,太仓才是昆曲娘家”

吴新雷《关于明代魏良辅的曲论[南词引正] 文中《[南词引正] 两个排印本的缺失》一节中交代: “七十年代末钱南扬先生对[南词引正校注] 作了修订, 收入他的论文集《汉上宦文存》; 路工先生也把他珍藏的《真迹日录》中的[南词引正] 加以校点, 入他的《访书见闻录》。”

举例如:钱南扬版„„第五条“惟昆山为正声„„ ” 路工版„„第五条“惟昆曲为正声„„ ”

众所周知,昆山与昆山州(包含太仓);昆山腔与昆曲(水磨腔),是不同的概念。 是谁任性、唆使人把昆曲的重要理论著作[南词引正] 引歪, 不符魏良辅原意了? 1981年顾笃璜《昆剧史补论》笫二页载:有人说《南词引正》最不接近魏良辅原著,因为上面明白写着由‘吴昆麓较正的’,可知并非是魏良辅的原文了„„”

证实顾笃璜等老一辈昆曲家,火眼金睛,早就洞破,怀疑在先。



5


2013121日,台北刘有源撰文《虚构的人物——【校正】伪魏良辅《南词引正》的吴昆麓》中明确:“吴昆麓”是钱南扬等人伪造的

当时某些人为了个人名利,殚精竭虑,毫无顾忌地粉饰,只能让“顾坚”更玄更虚。 刨根究底, 要求答案,阅读《钟山风雨》文化长廊,杨瑞庆《失而复得的【南词引正】》一文中,说得一清二楚,浙江师范学院的教授钱南扬,被人“请”到“南大”,充当枪手,才有这档伪史,害得他成了牺牲品,可悲可叹!

钱南扬一篇“爆炸性观点”的论文,刻意漏个“州”字,错成“昆山”,抹杀崑山州时,顾瑛、杨维祯、倪瓒一大批文人墨客,寓居“六国码头”太仓雅集,才产生国初“昆山腔”的事实,扭曲了昆史,欺骗了世人。

如今啼笑皆非、尴尬不堪局面。只能一声叹息: 一字之差, 蒙尘正史! 当时有关领导,心粗气浮,历史知识贫乏,昆曲概念不清,调查研究不力,对之听信盲从。对恣意改写昆曲历史言行,放任自流。

如今大力提倡“三严三实”,对于浮夸之举的“昆曲600年”伪命题,现各级部门领导,要有所担当,要重视老艺术家光明磊落的倡议,以人民的名义为重,拨乱返正,废除伪命题,清除昆曲史学界内腐败!对别有用心的个别伪学者应加痛斥!

顾坚之说 有违史实

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书序言中载:“昆山的千墩(今千灯)是昆山腔起源于民间的实证,而千墩的顾坚是最早的见证人和原始歌手。 纯粹无根之木之说。

《昆山县志》和《昆新合志》等众多史料中,都没有有关顾坚的记载。

2003年陈兆泓《昆曲探源》载:“有从关于顾坚创行昆山腔的记载从上世纪50年代披露以后,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认为顾坚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幻影’„„”

2005年俞建良《顾阿瑛事略》载:关于顾阿瑛的文字记载,除殷奎所撰近千字《顾阿瑛墓誌铭》外,„„研究顾阿瑛,前人无专著或专论,这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清楚交待:昆山没有记载顾瑛的史料,更没有顾坚的确切史料。

而《太仓州志》《茜泾纪略》等史料,却都记载了不计其数的顾瑛与邑人雅集志。 太仓殷奎《顾阿瑛墓誌铭》中清楚记述:“欲招陶岘揖鲁望而与之游又何卓也”。 确定昆山的陶岘,真有其人。

魏良辅《南词引证》中提供资料《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中华和谐文网称是陶岘的著作,张冠李戴。

2009年陈益《昆曲几百岁》中载:“最近,有一位顾姓无锡游客在参观千灯镇纪念馆后,心情十分激动。他告诉工作人员说,„„顾坚正是他们的先人。不久,我有机会读到了《南通顾氏宗谱》(顾祖培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南通翰墨林铅印本)。其中果然列有顾坚一支的世系表,并且说明南通顾氏是‘元季兵乱时’,从昆山迁往南通的。

以上佐证:昆山千灯没有顾坚了,要有只能在南通了。

“顾坚是千灯最早的‘见证人’和‘原始歌手’,荒唐可笑,无确凿依据。



6


众多书籍、报刊等载:“顾坚整理昆山腔” 不符逻辑,不合情理。

顾坚真有杰出贡献,早与魏良辅一起被塑像进老郎庙中,或进滄浪亭祠供人瞻仰。 目前为止,昆曲界公开秘密,顾坚悬案一桩,笑话百出。

昆曲隆兴 太仓港地

娄东,元末明初时称:“平江路(苏州府),崑山州”,即吴之太仓。

“太仓稊米”,史载春秋时期,吴王在此屯粮建仓命名太仓历来是京城粮仓,素有“江南金太仓”美誉,名至实归。

查《成语词典》“昆山片玉”,指“昆仑山”上一块玉,谦虚之意。

拜读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陈益,200912月版《昆曲几百岁》书中《昆山没有“昆山”》文载:“昆山建置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曾在城西卜山下豢鹿狩猎,所以又名鹿城„„昆山的名字,其实是借来的„„遥取了华亭昆山的名字,即借用了松江那儿的昆山的名字,这是比较可信的。

百度松江, 现在还在称“小昆山”

再百度胡桑201288日《元代诗人顾瑛在湖州》一文中也载道:每次去昆山, 总要到冒牌‘昆山’ 马鞍山’(真正的昆山其实是现在位于上海境内的小昆山) 下的莲池,看顾瑛于600多年前手植的並蒂莲„„”

证实该市名,确属借用。

现在还有人狭义、任性屈读和肢解成“昆曲是‘昆山腔’;昆曲姓昆?” 众所周知,时松江钮少雅,拜访魏良辅,结果白跑太仓一趟,因魏已在上年仙逝了。 然曲友都知道昆曲是“水磨腔”,包含南曲、北曲。“水磨腔”发源地在太仓南码头;而“昆山腔”的发轫地, 同样产生在太仓南码头,这是不容任何人更改的历史。

2013年第四期《昆曲之友》“曲坛撷英”任溱撰文。

《明代昆曲隆兴的重要参与者——顾观》载:太仓港则孕育了昆山腔新声,从而催生出昆曲的雏形胚胎。

太仓城遭毁,昆山州治乃不得不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迁回昆山城。众多戏曲才俊,名伶乐妓随之来到昆山旧城新治,从而促进了昆山一地戏曲的迅速蕃盛。

作者运用有据的真实史料,坐实“昆山腔”产生于昆山州的太仓,确信无疑。 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景军《费复初与元代昆山城》文中载: “至正十六年(1356), 方国珍‘复犯境’„„ 第二年,费复初力排众议, 报请朝廷, 复州治于马鞍山下。

证实“昆山州治”曾在太仓,毫无疑义。

《太仓州志·风俗志》记载:太仓自元延祐三年(1316年)以来,在州衙前面和兵备道西边,罗列着许多酒店。州城的士兵终日征歌选优,饮酒作乐。

又载: 州民每年四五月间, 要在四通八达的街道上设立高台, 集优人扮演台戏, 欢终日。至于官府、富民之家的饮宴集合,更离不开演戏和歌舞表演。

太仓因城市的繁荣,也带来了戏曲与伎艺的繁荣,是十四世纪元末明初的南曲,北曲都能在这里交流、演变、发展为“昆曲”的主要社会原因。



7


《太仓州志》中载有杨维祯,于至正八年至十一年间,客居太仓港时„„常住画像好友张彦才家;学生袁华、殷奎,同乡亲戚杨譓等史料。先后参加雅集人士共八十三位,全国首屈一指,名震朝野,心悅诚服。

百度《玉山风流》()载,杨维祯与顾瑛认识,新太仓人(汝阳)袁华是纽带。 滨江临海的太仓,水陆交通发达,三十多里“六国码头”,建有十四座酒楼,让雅集人士,风花雪月,笙歌燕舞;让戏曲才俊,如魚得水,如凤栖巢,是离港百里之外的绰墩乡村小镇,难以言喻。

2012年《中国昆曲年鉴》中《昆山腔形成期的顾坚与顾瑛》文中吴新雷也载:“自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南词引正》有关元末昆山腔创始人顾坚和顾瑛‘为友’记载之后,对于昆山腔形成的研究便与顾瑛在玉山草堂的文会雅集挂上钩。

其运用上海图书馆所藏顾心毅稿本《顾氏重汇宗谱》第三册《家传》中,有《五十二世祖孟颙公传》云:“讳观,字孟颙。„„乃刘家河至南薫関(按:元代太仓刘河属于昆山州地域),筑长堤三十余里,建‘怀远寅宾、春云秋月、歌风咏德’十四楼,集四方名姝珠帘秀、桂天香、白惜惜、玉交枝等,貯于楼下,往来俠客名公,及荒徼归化者,饮酒其中,笙歌达旦,故海商挟货而来者,争先恐后。„„伶人既演北曲杂剧,也演南曲戏文,顾坚参与其间,当然对昆山腔的形成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见附件一】

“顾坚参与雅集”,子虚乌有,神一般逻辑,当然引起网上无数质疑!

最近阅读《玉山草堂》第十期中《昆曲小镇有根有据、踏踏实实》中,吴新雷却说:“顾坚那在那儿挖不下去(指研究),为什么挖不下去?我们全国的人挖了十多年了,挖来挖去挖不到什么东西(杨守松:永远挖不到东西),到现在还没有挖到东西。

自己打脸,瞎折腾十年,浪费多少人力、财力,有愧于党和人民!

“顾坚纪念馆里呢,开了十年,十年以前这个样,今年跑去看还是这个样,他没东西,要命死了,他没有东西。

言下之意,承认“假、大、空”,这是谁造成的 定要追究到底!

“见证人、原始歌手” 本来不具备晋升昆曲“鼻祖”资格,口碑不佳,激起众怒。篡改昆史的“昆曲600年之说”,就是伪命题,只能零容忍。严惩不贷,正本清源!

言过其实 海吹神侃

咱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但都知道, 说话要严谨、有根有据。

《玉山草堂》第十期中目录中出现显赫大字,吴新雷夸海口的题词:“昆曲源头就在傀儡湖”,並钤上红私章,玩假斯文,一手遮天。

主观臆造,出尔反尔,翻云覆雨,推行“羊毛长在猪身上”逻辑。

“那我们巴城一挖呢,不得了,越来越多„„”“你说哪个地方还拿得出顾阿瑛的玉山雅集来啊,玉山雅集经过我们的沈总、祁总一弄,好多景点来了„„”

两者来往奥妙,大家心知肚明。现又反水立警,巴结巴城,学术不端,嗤之以鼻! 顾瑛家建造的雅集草堂,何止一处?况且玄耀的又是仿制品!

《太仓州志》卷十七,人物八,了若指掌地载着:“顾观,字孟颙,元市舶司正,



8


捐家资之半,招徕俠士、王子才赞成,海运自刘家河至南薰关,筑长堤三十余里,名楼列布,番贾如归,武陵桥由此得名。至正十二年,遭方国珍乱,临难不屈,伏剑记。

《昆山腔形成期的顾坚与顾瑛》一文中,吴新雷介绍顾坚参加的是刘家河至南薫関(按:元代太仓刘河属于昆山州地域)„„雅集发挥作用。

文中清楚标明顾瑛(顾玉山)雅集地,在崑山州时太仓南薰关十四座酒楼,已经明确否定不在巴城。显而易见,自相矛盾,不分青红皂白,历史知识贫乏,令人大跌眼镜!不认真了解完整的崑山州历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胡言;或许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继续蒙骗世人。

20057月,《顾阿瑛事略》“后记”载:同年6月,昆山文联主席作家杨守松先生派我去顾阿瑛故乡,也就是全国书法之乡„„仅写了一个章节就搁浅了。今考虑再三,就眼下笔者所考、所论、所辑给读者以抛砖引玉,以望日后顾阿瑛研究有一个突破„„

《顾阿瑛事略》作者俞建良及文联主席杨守松,两位有良知的文人,如实和盘托出,昆山史料中,都未找到称为地道昆山人的顾瑛。

百度“九夷庐、天涯博客” 明确载:“明代嘉靖辛卯(1531)年,昆山人方鹏编撰的《昆山人物志》未收录顾瑛行状。”

由此确定,顾瑛“世为苏之昆山人”,现昆山、包括巴城,没有其史料是事实。 再从1358年,49顾瑛自撰《金粟道人顾君墓志铭》,是太仓雅士袁华篆额 60岁过世,《顾阿瑛墓誌铭》又是太仓殷奎述、卢熊篆写!确定顾瑛是在太仓 坐实:崇明人顾瑛是崑山州时新太仓人,称他雅集在巴城,天方夜谭,也没法成立! “昆曲源头在傀儡湖” 是吴新雷故弄玄虚,笑话一则。

吴新雷健忘了自己介绍曲友名家、经学大师,太仓人唐文治, 他因出生于昆曲的发源地,从小喜爱听曲、唱曲,专工小生„„” 【见附件二】

真是有文化,没历史知识的人可怕,容易使人上当、受蒙蔽!

玉山草堂 宛茜泾西

顾瑛(顾玉山)生活、雅集的故址,究竟在元·崑山州的哪里呢? 让世人难以置信的是宫墙重仞的“教授”,怎会如此误读“崑山州”?

《平江记事》高德基载:“元崑山州,国初县也。元贞初,升为州,州治去府城七十二里。延祐中移治太仓。未移之先,太仓江口,打碗花子遍地盛开。民谣云:打碗花开,今搬州县来。

仔细阅读,元代太仓文人杨譓撰《崑山州乘》,冠名“崑山州”,都写太仓一地的风物掌故、人物史实。因此“崑山州”不等于昆山,包含太仓。

浙江文学家杨维桢在至正《崑山州志》序中写道:“崑山租赋甲于天下州郡县,市贾之舶萃焉,海漕之艘出焉”

显然不指距东海七八十里远的内陆昆山,至今没通海港囗,哪有此景也! 太仓陈伸《太仓事迹》云“太仓官第甲于东南,税家漕户,番商贾客,云集阛阓,粮艘商船,高墙木桅,集如林木。琳宫梵宇,朱门大宅,不可胜计,四方谓之第一码头。



9


太仓弇山公园内,现完整保存的著名水利学家《郏亶墓志铭碑》、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崑山州重建海宁禅寺碑》,两块石刻可作物证。

《郏亶墓志铭碑》:载:“当时太仓为昆山之东境,塘浦纵橫,弥望泽国。至元初,行海运而始盛,至延祐而建崑山州治,太仓於是乎始有城„„”

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景军《费复初与元代昆山城》文中载:

“至正十六年1356方国珍“复犯境”„„ 第二年费复初力排众议,报请朝廷‘复州治于马鞍山下’„„ 修建昆山城,一座土城……

证实:崑山州确实迁太仓,后因方国珍复犯,才搬回“马鞍山”,开始建城的历史。 百度:碑撰集贤《重建海宁禅寺碑》与元代太仓。 作者王颋,广东省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

提要:赵孟俯《崑山州重建海宁禅寺碑》,系不久前失而复得的珍贵金石实物。关于其文字,迄今尚无人为之诠释。碑文由“郏承直”、“朱左丞清”、“太仓”、“幻住禅师”等关键字展开,得到的却是今江苏太仓市于元、明代城镇发达的早期历史。缘熟悉海路而开辟海运,又缘海运而从事贸易,从而促进了地方的经济的繁荣,又缘地方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了城市的出现和拓展。„„

百度赵孟頫撰《崑山淮云院记》,阅读后就明白记述元代崑山州时太仓,确实深渊。 是非曲直,追根溯源。元代,太仓还没独立建制。现今太仓区域当年分属上海嘉定、江苏常熟和昆山管辖,史料散在该三处。

故“新太仓人”顾瑛,在史书中称“崑山人”合乎常理。

太仓《茜泾纪略》“古迹”篇条目载:“玉山草堂。元末顾仲瑛所居„.. 仲瑛素豪华结构,所构亭榭穷极工丽。有蓬莱馆、百花坊、苍莨阁诸胜。四方名士接踵而至。一时文酒盛为吴中第一,咸推仲瑛为诗坛领袖云。其故址在今茜泾之西门外西南四里许。

太仓《浏河镇志》旁证认定:“顾仲英, 家居太仓, 尚存草堂遗址„„玉山草堂雅集盛会,自至正初年到至正二十五年间,年年举办,月月觞咏,曾被誉为‘不散的筵席’”

百度“茜泾”:古镇之一,昔为三吴水利枢纽,江东军事重镇,宋时为杨林寨所在地,因地产茜草,附近有茜泾河,集镇故名茜泾。

《太仓州志》卷二 封域下载:“茜泾口处处吐纳海潮, 为范仲淹所开五大浦之一……东去海十余里。

还有父母和兄长等亲人都在太仓双凤的顾炎武,《顾氏谱系考》载:“余家本出吴郡。五代之际或徙于滁。宋南渡时,讳庆者自滁徙海门县之姚刘沙(今崇明县)。庆次子伯善又徙昆山县之二十四保(今太仓州六都),地名花蒲。 史料都吻合。

花蒲,既是花叶蒲草名,又是茜泾镇附近一村名,位于现太仓港区。

《中国人名大辞典》载:“顾德辉„„年三十,始折节读书。筑别业于茜泾西,曰; 玉山佳处。日夜与客置酒赋诗。四方文学士咸主其家„„有《玉山璞稿》《萃亭馆篇咏》《草堂名胜集》。”

常熟翁同穌题《顾玉山先生浴马像》(顾阿瑛自画像)云:“顾瑛„„轻财好客,举



10


茂才,署会稽教渝。筑玉山草堂,于茜泾之上。极园亭、声伎之乐、与高人俊流赋诗,萃为集曰:‘草堂雅集’

《续吴先贤赞》:“英(指顾瑛)筑馆茜泾西,日夜与客取酒„„诗歌间作,才艺相若,人皆慕之。”

顾瑛《茜泾竹枝词》曰:“海上骚坛独主盟,草堂不愧玉山名。士风未达谁操得,空溯当年顾仲瑛。”

《玉山名胜集》卷四,顾瑛序中云:“吴宫花草、娄江风月,今皆走麋鹿于瓦砾场矣,独吾草堂宛在溪上。予虽祝发,尚能与诸公觴咏其下,共忘此身于干戈之世。岂非梦游于已公之茅屋乎?”

《太仓地方小掌故》载:麋鹿场,系明大儒王凤洲(世贞)、王麟洲(世懋)养鹿之所在的老家,太仓牌楼乡,今称米场村。

景军《费复初与元代昆山城》文中载: “费复初是昆山知州, 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着保护老百姓的责任, 他数次想到了放弃太仓, 还州治于更靠近内陆的昆山,然而,他也明白这样做的阻力有多大,太仓毕竟靠近海港,便于出海进行对外贸易,商业比农业生产的利润大了何止数十倍,並且获利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 地理类载: “至元十九年, 朱淸、张暄自崇明徏居太仓,建议海漕,因通海外番舶,往来市易,谓之六国马头。”

现誉为全国最幸福县市之一的“中德之乡”、“现代田园城”太仓,拥有186条集装箱航线的太仓港,是江苏第一大港囗。自1405年起,民族英雄郑和,率领200多艘战舰,2700多名将士七下西洋起锚地都选择此港,才真正具有600多年历史。

精明搞海运的顾瑛家,怎会不选居住就近“百万楼船渡大洋的天下第一码头”太仓港,而选离海百里的内陆乡镇?肯定早破产,哪会是吴中富商巨贾?哪有财力再造绰墩、嘉兴“草堂”呢?

旁证史料:无锡惠山古镇倪云林古祠中清楚载着:“„„倪云林,元天历三年1330—元至正十一年(1351), 交往黄公望、昊镇、杨维祯等良师益友,弃家避难,游吴淞„„ “出声便俗”一节又载:“倪瓒不为王门画师 ,得罪了用金绢索画的独霸张士诚。曾在太湖边被张士诚弟张士信殴打,只能弃家避难在外。

吴淞江(中江)与娄江(下江)相涟,还有东江,古称“三江”

陈伸《太仓事迹》时方国珍以舟师,大破张氏军,太仓千门万户俱成瓦砾山墟„„ 张氏军:指张士诚的军队。张士诚1321年生于泰州,私盐贩子;1353年起兵反元,在高邮称王,国号大周;1356年迁都平江与朱元璋交兵;1357年降元;1363年称吴王;1367年被朱元璋俘,自缢而死。

证实1356年,顾瑛47岁时避嘉兴合溪原因,为了躲避浙江贩盐、航海业的方国珍率数千饥民,从海道多次袭击富庶之地太仓的人祸灾难。

玉山顾瑛 开府娄上

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吾昆山顾瑛、无錫倪元镇,俱以倚卓之赀,更挟才藻,风



11


流豪爽,为东南之冠,而杨廉夫实主斯盟。

道出太仓是草堂雅集地,东道主顾瑛(顾玉山),出资者还有无锡倪元镇(倪瓒),首领杨廉夫(杨维祯),这是公认铭肌镂骨之说。

《吴伟业集》云:“吾(太仓)州固昆山分也。当至正之季,顾仲瑛筑玉山草堂,招诸名士唱和,而卢昭、熊梦祥、秦约、文质、袁华十数君子所居在鸦村(现浮桥镇)、鹤市(现沙溪镇)之间(即茜泾西)”。

桑悦《太仓志略》“盛彧传”中云:一时唱和者有杨维桢、郑东、郑明、李还、张逊、秦约、盛影、文质、陈善、陆仁、陆琬、岳桂、周逻、赵铨、张恕、仲天爵、虞模诸人。

太仓茜泾人倪大临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茜泾纪略》(流寓篇):倪瓒字元镇, 云林, 高啟字建季, 号青邱, 柯九思字敬仲, 杨维祯号铁崖, 元至正间, 四公常集于顾仲瑛之玉山草堂。

《太仓州志》记载当时雅集:名贤轨躅之所,寄书史图籍之志,可以见时运之盛„„一时风雅之。”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载:“顾德辉,元昆山人,名瑛,又名完璞,别名阿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玉山,樵者、玉山道人„„年三十折节读书„„年逾四十„„,归昆山故里,筑‘玉山佳处’„„

《太仓州志》:延祐元年参政高昉疏请遷州治於太仓。至正十三年立水军万户府。十六年张士诚據吴改平江路为隆平府。明年遣将復徏州治於马鞍山之阳,计自延祐元年至至正十七年,凡徏州者四十有三年„„”

顾瑛自纂《金粟道人顾君墓志铭》载有:又五年”135445岁),佐治军务,以江浙参政除水军副都万户开府娄上 ,又一年(135546岁),继委审赈民饥,即举知是州事。

证实顾瑛45岁—46岁时,还在太仓的“崑山州府”内供职过。

《顾氏家族与玉山雅集》一文中也载道:至正十五年, 顾瑛从纳麟哈剌守娄上时, 有《和许彦温都事诗》云: 守官三月不得去, 屋里候宾欣有孙。”证实1355年时,娄东还确有顾瑛家的官廨。

证实太仓自延祐元年统管马鞍山(13141357),州府确定设在太仓43年。即是顾瑛(13101369年),大致在娄东寓居、读书、任职、雅集期,太仓史料上才留下有关的无数雅集者,不可磨灭的厚重的印迹记载,文采风流,照映后世。

洞察事理 明鉴万里

俞建良《顾阿瑛事略》后记中,透露顾瑛“故乡”不在巴城,而是“全国书法之乡”是浏河汽渡对岸的崇明,曾属太仓州,现属上海市。

如今在上海市崇明博物馆内,还可看到很多真实的太仓州时的有关史料和图片呢! 《顾阿瑛事略》又载:至正十六年正月(135647岁的顾瑛避浙江嘉兴合溪,七月,削发为家僧,自号金粟道人。《秀水县志》有载佐证。



12


《顾阿瑛事略》又载:59岁时,随儿元臣居安徵临濠,60岁卒于临濠,葬于顾家故陇之地的绰墩金粟庵内。何来巴城雅集之实?

再参考太仓书法家顾信,长顾瑛三辈的远房堂曾祖,在《故承事郎龙兴録事顾公壙志》中载:“顾氏世居扬州之崇明,至元辛卯迁于昆山之太仓家焉„„崑山州二十七保郭墩袝先茔也。”

无数史料,雄辨佐证,明嘉靖时期曲圣魏良辅的太仓南码头“水磨腔”昆曲之说; 再追溯两百多年前到十四世纪,元崑山州时,新太仓人顾瑛等孕育唱响“昆山腔”的实证之说,都绕不开属崑山州时的娄东太仓。

“名著三千,作家八百,皆从这里腾飞”历史文化名城太仓,独特的娄东文化,才蕴有丰厚的昆曲史料。先后涌现许多杰出昆曲大家:过云适、张野塘、赵瞻云、张小泉„„《曲藻》《鸣凤记》王世贞;撰杂剧、《梅村乐府》吴伟业;《韵学骊珠》沈秉麐„凤毛麟角,盖世无双。

还有“学絃者十室”,规模庞大的明万历首辅王锡爵家乐班,在张野塘和赵瞻云等努力下,首演《牡丹亭》于大雅之堂,其曲尤极情挚,世或相传,云剌昙阳子(王锡爵女儿)而作,然太仓相君实先令家乐演之„„对戏剧家汤显祖成名,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无数翔实史料,胜于雄辩。太仓对中国传统文化“弦索”和“昆曲”的产生、推广和发展,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不可磨灭,更不可取代!

太仓既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又是昆曲之乡,鼻祖根植之地。两者水乳交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都是中华艺术文化瑰宝,不可颠覆,不容别有用心的伪学者任性篡改!

古人云:“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

太仓是“昆曲娘家!”有史有据,名正言顺。伪命题“昆曲600年”不成立。对昆曲历史的恣意臆造、拼接的闹剧,应该收场,尊重历史,去伪存真,还昆曲界朗朗乾坤。

古人说得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曲友应该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面对过去,着眼当前,守望未来。

共同倡导,学习先辈,严肃、严谨对待历史,以敬畏之情,以史实为鉴,正本清源, 还原真实昆史,传承、弘扬好中华瑰宝昆曲艺术



江苏、太仓娄东昆曲社

陈有觉、冯惠娟、冯惠芬、石矢

201710





13


【附件一】节录自2011年吴新雷《昆山腔形成期的顾坚与顾瑛》

【附件二】节录自《昆坛人物》第419





1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50e5457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