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窑第一村——三原柏社村

2022-05-01 05:3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窑第一村——三原柏社村》,欢迎阅读!
三原,柏社,第一村

天下地窑第一村——三原柏社村

地窑,一种窑洞式住房,被称为中国民间的"建筑奇迹" ,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凹在地下的村庄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在大地上的符号,是中华文明建筑的历史遗产。但随着西方建筑方式的传人,窑洞这个约有四千年历史的人类古老的居住方式,基本被放弃了。现代的人们热衷于居住高楼大厦,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座房,地窑这种建筑正在走向衰落。

窑洞,曾经是陕北民居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现在已不多见。不过,在三原的柏社村,你还可以见到原汁原味的地窑建筑。

柏社村据传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村名,不过,现在却难见到柏树。柏树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朝,最早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移至胡同古道,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事要塞。现在村民的地窑就是在胡同古道两侧修建。

柏社村东西各有浊峪河与清峪河,过去有钱人家其实不住窑洞而是住在河边的大瓦房里,住地窑的大多是穷人,因为修挖地窑只需出苦力,不需要买砖瓦等建筑材料。现今保存的地窑,基本上都是上世50年代的,也有百十年的老窑。柏树村依然保存着革命时期的地下交通站旧址

柏社村地处三原县的最北端,与耀县接壤,是关中通往陕北、甘、宁的重要通道,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柏社村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延安的咽喉要地,红军、八路军均在柏社村设有秘密交通站。

三原县曾经是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前沿,涌现出大量的革命志士,像黄子祥、黄子文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黄子文等在这里创建渭北革命根据地,是照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挽救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的种子,也为中央红军保存下了一块根据地。

如今时过境迁,这里再也见不到战火。柏社村的交通要道地位已经失去,人们纷纷离开村庄,住上楼房。大瓦房已经少见,地窑大多已经无人居住。

近年来,三原县政府借鉴袁家村旅游模式发展经验,在民俗、生态、文化、红色旅游等方面下功夫,突出柏社古村落的文化和生特色,找准定位,拓宽思路,发挥优势,鼓励和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柏社村的地窑,已经成为受保护的建筑。这里的人


们利用地窑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这里的人迹又多起来。

走进柏社村,几百年的古树依然存活,在树林里我们寻找着人家。感受着“只见树木不见村,只见树梢不见根”的神奇景象。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安宁与静睦。

我们顺着长长的通道走下去,从窑门进去,炎热的感觉全无。沿地坑的四周都是窑洞,几代人可同住一个地窑内。这里各种生活设备齐全,厨房、厕所、猪圈、羊圈应有尽有。中间是院落,都有渗井防水。一般院中都有大树,遮天蔽日,种点花草或蔬菜也是必须的。窑洞内保留着中式家具与生活用品,土炕是地窑里必备的生活用品,在寒冷的冬天,烧炕是保持窑中温暖的重要手段。

柏社村是地坑式窑院遗留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目前保留窑洞780院,其中下沉式四合院窑洞225院,保存完好的148院,废弃的52院,有人居住的地窑是25院,天下地窑第一村名不虚传。 享受农家乐,享窑洞风情,已经是这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途径。地窑,这种古老的建筑方式在保护中得以延续,在延续中得以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50fad4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