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期末名词解释

2022-04-21 05:1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典文学期末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古典文学,期末

名词解释

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的四位诗人,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出身相近,理想相同,遭遇都很悲惨。他们以批判上官体为目的,其作品虽未完全摆脱齐梁诗歌的影响,但冲破了宫廷狭小的圈子,使诗歌“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在强烈的爱国热忱中贯注了人生远大的理想。抒发了抑郁不平的苦闷、建功立业的志向以及驰骋沙场的豪气。在诗歌形式上,使五言律诗渐趋成熟。之,四杰的诗歌为唐诗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风貌开先河。 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发动了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提倡以新乐府的形式写时事,提出了一套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新乐府,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诗派的领袖。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诗歌创作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将诗歌与社会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起来,这是其诗论的核心。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家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主要作品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论述题 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重视的是讽喻诗与闲适诗,它体现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独善”两个不同的侧面。而最具现实性的则是讽喻诗。讽喻诗今存一百七十首,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

思想成就:1.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的批判性。他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新乐府》中最出色的篇章有《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等。

《卖炭翁》用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形象,并通过他的一车炭被“黄衣使者”抢走的场面,有力地揭露了中唐的一大弊政——“宫市”(皇帝派太监到市上买东西可以随便勒索,公然抢劫)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这项弊政的极大愤慨 《新丰折臂翁》描写一个老人为了躲避兵役,在深夜“偷将大石锤折臂”的惨痛故事 反映了不义战争给人民的苦难之深。 2.艺术成就 ①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白居易的每首讽喻诗只写一件事,并在诗尾揭示一篇主旨,即所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 ②诗人长于叙事状物。

③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人物形象。如《卖炭翁》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终年辛勤地伐薪烧炭的老人形象。 ④相反相成,对比中见爱憎。白居易的讽喻诗尤长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其诗往往先尽情描摹统治阶级的豪奢淫逸或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在诗的下半首出现对立面,前后对照,相反相成,通过对比导出题旨,于对比中体现爱憎的感情。 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白诗的语言以通俗平易为基本风格,往往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娓娓陈述,唱叹有情,扣人心弦,间有议论,发人深省,语言的通俗和尖锐的讽刺相联系 .白居易的讽喻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对比赏析题


王维孟浩然诗歌异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这主要是由于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重大,习惯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虚的对象,进入到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的意境创造,产生万物一体的浑然感受,使自然之美和心境之美融为一体,进人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显示出诗人心境的空明、寂静。而孟浩然的诗歌没有王维诗那样的超凡脱俗,更贴近生活。诗中景物常为自己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主观意识较浓,处处有大别于王维物我冥合的忘我境界。

其次,孟浩然对景物描写即兴而发,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王维诗大都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而孟浩然在融景入诗时,常将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合,无刻画痕迹,从而形成自然冲淡、诗味醇厚的特点。

再次,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诗境明透。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诗作中都可看出二人的区别。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

高适(700765、岑参(715770)生活在相同的年代,所处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其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 相同的特点。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也各具特色。

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601be024b35eefdc8d333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