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文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2-10-20 17:53: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古诗文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欢迎阅读!
古诗文,审美,中小学,教学,教育



------浅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我泱泱中华,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崇尚美的国度,中华民族,历来也都是一个崇尚美的族群。 中国古代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孔子始终强调诗教对于培养“仁”作用。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助于心灵的净化。孔子从一个教育家的角度强调了运用诗歌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宋明清时期,在审美教育方面最有建树的人是王阳明和王夫之。

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诗歌,以发其志意”最终达到“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教育目的(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在这里,王阳明论述了在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引起儿童的感性活动以调理其性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强调了诗歌教育在整个教育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王夫之也认为,教育必须“求适其情”,即教育必须陶冶性情。他提倡学《诗》《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王夫之《俟解》。在王夫之看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是诗歌教育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祖国壮丽的河山,秀美的景色,富饶的物产,灿烂的人文,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创作的源泉。从先秦《诗经》中先人们发出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千古咏唱,到大唐盛世“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群芳竞秀、百代风流,诗人们品味着中华的音画山水,加入了自己浓浓的深情,酿造出了一首首足以让人陶醉千古的名篇佳句,启迪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弄潮世界竞风流!

而在我们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都精选了许多这样的名篇佳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无数的人,不都是吟咏着这些熟悉的句子慢慢长大,飞出家门搏击风雨的吗?吟咏着它们,我们从懵懂无知出落得成熟洒脱;吟咏着它们,我们从浮躁狭隘修为得安详宽和;吟咏着它们,我们找到了自己、认同了自我──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虽经沧桑却依然美丽的祖国!这些让人如痴如醉的佳句,像细雨,像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受益无穷、收获多多!由此可见,古诗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于人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升华,都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然而,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认真广泛的了解,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处于第一线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古诗文教学、忽视古诗文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十分严重。

其表现之一:对古诗文教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既不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词)进行认真全面的理解学习,更不会利用古诗文(词)中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以陶冶其性情、净化其心灵。更有甚者,仅一句“将古诗(词)会背诵会默写”了之!试想,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学生起什么教育作用?

其表现之二:教师以抄写古诗文(词)的字词句的释义,甚至是诗(词)的意境答案为教学之常道;学生以能记熟、会背诵、能默写字词句释义和诗(词)的意境描述为学习之能法。结果是学生背的“熟练”,老师教的“轻松”,当然了,实际的教育效果则归于零。

1




在我国古代,尤其是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时代,主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是排斥诗词学习的,并贬之为“杂学”。这就让我们很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那些不重视古诗文(词)教学的行为,其实就是这种传统思想的遗留,实践证明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应当为我们所不取。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了一些古诗文的教育教学方法,深切的感受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果能够巧妙、恰当地利用其审美教育功能,则将会春风化雨般地启发学生的智慧,对他们的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具体地说来,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饱含感情的朗诵古诗文,引领学生体验古诗文的韵律美。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及朗诵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学生对阅读题材的美的体验和认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当处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体验到了阅读题材的美,他们才会自觉养成阅读的兴趣而乐于读,进而提升朗诵水平,进入学习的自由境界。中国的古诗词是一种最讲究平仄对仗韵律美的语言艺术如果老师引领着学生,以饱含感情的语调去用心朗诵一首首充满着音乐美的古诗文的时候,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被古诗词优美的韵律所折服,一定会爱上古诗词──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灵,爱上我们伟大祖国的音画山水、壮丽山河,使他们满怀自豪的去学习和生活。

假如,刚刚踏进校门不久的一年级的孩子们,音乐声中,在老师轻柔和缓的声音的引导下,共同朗诵《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可以想象,这些美丽的语句就会像是春风和细雨,拂过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是会很乐意的去听、去读,并会很快喜欢上语文课的。因为,在他们听来,这优美的韵律,太像是妈妈教给他们哼唱的童谣了!这样,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不就是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吗? (二)轻松愉悦地欣赏古诗文,引领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意境美。

中小学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一些意境优美、深入浅出的优秀作品,有的甚至是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的佳作。我们对这些古诗词的教学处理,不应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名篇佳句,而应当是让他们能够透过作品,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欣赏到古诗文背后那令人陶醉和神往的美的意境,去感受伟大祖国那烟雨江南的风韵,长河落日的雄浑,高山流水的雅致,人面桃花的唱吟┈┈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实实地体会、欣赏到了这些优美的意境,那么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爱上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爱上神州中华的山山水水!在我带领学生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一诗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设备给孩子们播放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并配上了一组次序展开的江南春来风光图片。在古筝浑厚的弹奏似波浪翻滚涌来、美丽的江南春景冲入眼帘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瞬间被点亮,所有同学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齐声朗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情此景,惠崇大师所描绘的江南春江晓景就此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事后,一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能像今天这样,通过一首诗就可跨越千年,理解了古人当时的心境!

同样的,当我们学习杜牧的《清明》时,如果我们能够带领着学习者真正感受了作者的心情,进入到那清明飞雨、杨柳如烟的意境中,怎能会不勾起大家淡淡的哀思,怎能会忘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千百年来为人传唱的奇文佳句呢?我想,我们这样的教学处理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恐怕是那些简单的让学生会背会写的方式所远不能比的吧?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6325848192e45361066f58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