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优质教案_1

2022-04-28 18:1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优质教案_1》,欢迎阅读!
古诗词,诵读,上册,课外,人教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为什么要剪“西窗烛”

2 水平目标:背诵全文,并扩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培养欣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设身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想:黑板,教科书,多媒体教室 板书设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 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 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

②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③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能够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并背诵这首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6f93e3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9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