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失败原因分析

2024-01-13 14:4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皖南事变失败原因分析》,欢迎阅读!
皖南事变,原因分析,失败

皖南事变失败原因分析

2018-06-20 02:18

皖南事变,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军事上受到重创,组织上蒙受重大损失的事:新四军皖南部队惨遭覆没;军长叶挺下山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等高级干部牺牲;二纵队、三纵队两位司令员也牺牲在战场上。只有傅秋涛成功突围,他所指挥的一纵队的干部战士也突围出来约1000人,占全纵队成员的三分之一。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并行开拔北上。傅秋涛司令员兼政委率领的一纵队为左路纵队,周桂生司令员指挥的二纵队为中路纵队,张正坤司令员指挥的三纵队为右路纵队。军部机关及各直属队、教导总队随二纵队行动,共计9000余人。行军路线为绕道茂林,由三溪、旌德、宁国、郎溪奔苏南,然后北上。事实证明,由于叶挺与项英的指挥思想不一致,中路纵队、右路纵队陷入了军部指挥连续失误、战机一失再失的危局。中路、右路纵队的团以上指挥员个个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但伤亡惨重。只有左路纵队因与军部在战斗中失去了联系,干部牺牲较少。


傅秋涛的一纵队作为大兵团行军的左路纵队,与军部在皖南事变中战斗打响后的第三天因电台被毁,而失去了联系,使自己能够独立行动,处身于叶、项矛盾漩涡和项英的错误指挥之外,这是傅部胜利突围的关键所在。



战役战斗中会议时间过长,是兵家征战之大忌,新四军军部和左路纵队在战斗中都召开了时间较长的军事会议,而左路纵队的较长时间会议恰恰奠定了成功突围的基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时新四军北移路线可供选择的有三条:一是直接"北渡"的路线。即由云岭向北,经铜陵、繁昌渡江到无为。二是"东进"的路线。即由云岭向东,经马头镇、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至竹箦桥到水西地区(苏南指挥部所在地)。三是"绕道"的路线。即由云岭南下茂林、三溪入宁国转广德、郎溪到溧阳,然后渡江北上。三条路线都各有利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85742d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