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讨论报告

2022-09-28 21:04: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疟原虫讨论报告》,欢迎阅读!
疟原虫,报告,讨论

病例一讨论报告

一.关于病因的分析。 1. 首先,患者的工作地为一个疟疾流行区,应将感染疟疾的可能考虑在内。 2. 1015日首先出现畏寒,发热,大汗淋漓,这些是疟疾的典型症状(

主述或病历并未显示发病呈周期性,可能这点导致诊断不明)。伴尿痛和双侧肾区痛14天,原因并不明确。

3. 1020日第二次检查,发现脾平卧位肋下1cm,质软,边钝,说明有

脾肿大的情况。血常规检查中的数据表明了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即出现贫血症状。外周血中未査见疟原虫,说明此时疟原虫还处于红细胞内期。尿常规检查结果中,蛋白质、红细胞和白细胞偏多,并且出现颗粒管型说明在排出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综上可推断患者有肾小球炎症以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这里再综合第一二点分析,可初步推断出患者所得病危疟疾。

4. 1029日,第三次查血,在血液中査见间日疟原虫环状体,确诊为间

日疟原虫引起的疟疾。 二.关于各方面要点的讨论

1. 诊断标准: 疟疾确诊的主要依据还是运用血膜染色镜检从患者外周血中

检出疟原虫。取外周血制作厚、薄血膜,经吉姆萨或瑞氏染色后镜检查找疟原虫,是疟疾诊断的标准。但因为厚薄血膜有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最好还是在同一张玻片上同时制作厚薄两种血膜,并且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采血时间。间日的最适宜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因为此时的疟原虫已发育至晚期滋养体,疟原虫虫体大,疟色素已形成,受染红细胞也出现变化,有利于原虫的检出。血涂片检查有时会导致漏诊、误诊。因此,怀疑疟疾的患者一次检查阴性不能排除其可能性,而应多次复查,必要时骨髓检查其有无疟原虫。

2. 鉴别诊断: 如上所述,厚薄血膜有各自的优缺点。而厚血膜的缺点就是

制片过程中红细胞溶解,原虫形态有所改变,虫种鉴别比较困难。而相反的,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完整,被感染红细胞未被破坏,容易识别和鉴别虫种。为了与其他有相似临床症状的疾病区分开,可根据一些特殊体征或症状区分,如贫血,脾大,不规则发热等。

3. 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意义: 是为了快速进行疾病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也可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蔓延。 4. 疾病发生过程与生活史的关系: 疟原虫以子孢子的形态从雌性按蚊口缘

溢出,进入人体,随血流进入肝脏组织中的肝细胞,在该细胞内完成红细胞外期发育,形成的裂殖子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完成红细胞内期发育增值,也有部分形成配子体,继而在外周血中又被雌性按蚊吸入,在其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形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疟原虫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就是因为红内期的裂体增殖,经过几代后,血中原虫的密度达到发热阈值,就引起发作。即疾病的发生与疟原虫的红内期有关。

5. 具体的致病机制: 当红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裂殖子、

原虫代谢物(疟色素除外)变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液循环,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并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源物质,它和疟原虫代谢产物一起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引起发热等临床症状。伴随着血内刺激物被吞噬和降解,机体通过大量出汗,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机体进入发作间歇阶段。疟疾的周期性发作与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增殖周期一致。至于上述的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的解释是:对于贫血,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脾功能亢进(吞噬正常红细胞)红细胞隐蔽抗原暴露、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对于脾大,脾充血、受感染的红细胞在脾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中沉积、单核巨噬细胞因大量吞噬疟原虫和疟色素而增生。间日疟患者可出现急性脾大,容易引起脾脏破裂。严重的恶性疟原虫感染常常伴有肾脏损害,系III型表态反应所致的免疫病理改变,因此该病例中出现相应的肾病。 6. 针对性治疗和辅助治疗: 病例中表明,对该病人的治疗采用了蒿甲醚(肌

80mg每日一次,连续5天,首日加倍)伯氨喹片(每片含基质7.5mg3片顿服,连服5天),并且经过该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几天后痊愈出院,说明该治疗是切实有效的。其中蒿甲醚是国内研制的一种有效的新型抗疟药,抗疟作用是青蒿素的10-20倍,再燃率比青蒿素低,与伯氨喹合用,可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轻微,以蒿甲醚作为对该病人的主要治疗。伯氨喹为8-氨基喹啉类衍生物,对红外期与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可有效控制疟疾的复发与传播,通过干扰疟原虫红外期能量代谢和呼吸,导致虫体死亡,对该病人,伯氨喹为辅助性治疗。

7. 该病的防治原则: 我国对疟疾防治的对策是加强和落实灭蚊和传染防治

的综合措施。解决治疗抗疟疾药物的研制和生产供应;严格执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制度;实施传染源管理。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预防包括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除了预防之外,还要防止传播。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容易被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如蚊媒防制,改善卫生环境、排除积水、通过杀蚊剂杀灭蚊子,采取个人防蚊叮咬措施和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对于初次进入疫区者要提前预防性服药。在一般流行区,可选用氯喹作为预防性药品,而在氯喹抗性恶性疟地区,可选用哌喹合用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合用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合用磺胺多辛和甲氟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8b1a6454028915f814dc21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