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习俗_九九重阳节的习俗

2022-06-03 18:4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习俗_九九重阳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九重,习俗,重阳节,关于,阳节的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_九九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1: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习俗之首,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长安志》中就记载了当时京城的人们在九月初九日出游赏景的活动。在东晋时期,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重阳节恰逢仲秋,秋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望远可以舒展胸怀,健身祛病。

重阳节习俗2: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重阳节习俗3: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4:插茱萸

古道重阳节还流行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茱萸节。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灾难较多,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所以茱萸也被称作“辟邪翁”。茱萸香味浓郁,可驱虫去湿,也可制酒以养身。插茱萸、簪菊花的重阳节习俗在唐代就比较普遍了。

重阳节习俗5: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比较随意,没有定法。重阳节那天,父母将片糕放在儿女的额头,口中念念有词,为子女祈福。比较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9层的宝塔状,上面还有两只小羊,谐音“重阳”,有的还要在重阳糕上插一面纸做的小红旗,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来表达“登高”的意思。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1eed0d92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