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读后感)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2023-01-15 02:0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读后感)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欢迎阅读!
后半生,读后感,半生,沧桑,人间



望尽人间事只道是沧桑

——读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有感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他们中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溥仪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他的祖父是清朝第一代醇亲王,是当时慈禧太后的左右手,经办过颐和园和海军的建设。他的父亲是同治皇帝的兄弟,也就是第二代即末代的醇亲王。在溥仪三岁那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同年十二月初二,溥仪这个娃娃就被扶上宝座。这是他第一次坐上皇帝的尊位,而后的历史中,溥仪又被动地两次坐上这个位置。

醇亲王家里出了两位皇帝,然而溥仪的祖父——第一代醇亲王却希望过韬光养晦的生活。醇亲王的家训中说: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事实证明,不管是醇亲王家的哪位皇帝,都给他们的臣民带来了无以计数的痛苦与伤害。

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还是让溥仪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唯一的烦恼就是师傅的功课和不要被太多的吃食噎着。六岁的时候,在钦天监选好的吉日良辰下,溥仪开始读书了。

14岁时读了一本英文书《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到溥仪50多岁的时候都没有学会数学,关于数理化电气等等的知识更是不清楚。到老了,溥仪深深地羡慕那些能够为祖国奉献力量的知识学者们。

溥仪的皇后被姻兄献给日本军官,生下的小公主被扔进锅炉房;溥仪的贵妃文绣成为了新女性争取自由的代表与他离了婚;溥仪的第三位妻子在生病时被日本人毒害;最后那位福贵人也在后来溥仪被特赦前与他分了手。在位时,溥仪的脑海中并没有妻子的概念,只有臣妾;退位以后,想的最多的就复辟,也只有复辟了。

1 / 2






溥仪很小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母,关于母亲这个词语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他的乳母——王焦氏。在宫中唯一能阻止溥仪恶作剧行为的,也只有他的乳母。虽然她一个字不识,也不懂什么恕道和历史上的英主圣君的故事,但当她在劝溥仪的时候,他却觉得出她的劝阻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溥仪结婚之后有时候会接她过来住些日子,在伪满后期,他又接乳母来到长春供养到溥仪离开。

有人说帝王的情感都是不真实的,帝王的仁慈都是虚假的,帝王的眼泪都是鳄鱼的眼泪。

我在看溥仪的自传的时候,感觉到他在抚顺开始第一次生活检讨之前,在东京审判之前还是没有深切明白自己之前的一个个决定与行为为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

溥仪对于日本人的憎恨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他一直坚信自己是天之骄子,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是连神灵都害怕都忌惮的皇帝。他希望复辟是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天真地以为日本人可以帮忙夺回。

溥仪最后说自己获得了新生,灵魂的新生。并且发出誓言: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直到脉搏停止。

溥仪生活过的故宫还在不断地被修缮,它在北京城中望尽人间世事,却只能道当时沧桑。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91faf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