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2023-03-05 08:2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象学》,欢迎阅读!
现象学

第三节 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一、《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理论

他对意向性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向活动包括三个环节:意向行为、意义(意向内容)和对象。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对象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观念和想象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达借助于意义与对象关联;从意识的角度来看,意向行为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向活动,有的指向对象,有的并不直接不指向对象,如某些情感(高兴、忧愁等)的意识活动不是对象化的活动。但一切意向活动都以对象化的意向活动为基础。意向活动大致分为情感的和理智的两类,理智的意向活动是是情感的意向活动的基础。意识行为分为意义赋予(或意义意向)的行为和意义充实的行为,前者在意识中呈现抽象的概念的意义,后者除此之外还呈现认识对象的形象化的具体表象,它还可以起到判断一个表达是否存在逻辑矛盾的作用。

对象化的行为是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的行为。什么样的对象被指向,什么样的内容在意识中显现出来,取决于对象化行为的质料。对象化的质料不仅决定所指向的对象,而且决定所显现的规定性。对相同的内容可以疑问、提问、怀疑、希望等等,这表明在行为的质料相同的情况下行为的性质可以不同。反过来,当行为的性质先相同时,孝文帝质料可以不同。行为的性质和行为的质料互为依存,相互补充。它们虽有差别,但不可分离。二者合起来构成对象化行为的本质。胡塞尔认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可以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也可以多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当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时,我们有单一的内容;当多束放射式地、综合地指向对象的时候,我们有几个部分相互联合起来的意向内容。二者属于行为在质料方面的差别,它们造成了意向内容的不同方面。胡塞尔区分了带存在信念的和不带存在信念的意向行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带不带存在的信念,属于该行为性质方面的差别。

对对象的认识与对意向行为的认识是论证不同的 认识。前者的主要方式是知觉,或以知觉为基础,而且我们在认识一个对象时,不仅意识到对象,而且也意识到(体验到或体认到)认识行为,因为我们的意向活动在对准对象的同时有一种返回自照的行为,借助于它我们意识到意向行为本身。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对意识结构的分析就是建立在这种返观自照的行为的基础上。现象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返观自照(一种主观行为)的和描述的心理学 胡塞尔主张存在着纯粹感觉,即意向行为还没有参与进来。意向行为通过把意义赋予感性材料而指向对象。这也就是说,意向行为一方面组织、整理、解释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使它们作为意向的内容向我们呈现出来。他强调我们通常感知到的不是感觉材料,而是感觉对象。前者被体验到,后者被知觉到。 二、《观念》中的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把意向性推广到潜在的领域。意识活动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时,也潜在地指向其周围的东西。正如实在的事物处于空间场,意向内容也处于它的内时间场。这使得在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组成的周围域或晕圈,其中当前的意向内容是最明亮的内核,过去的意向内容在逐渐暗沉下去,将来的意向内容在逐步明亮起来。

不仅意向活动有一个结构,意向内容也有一个结构。意向活动的结构是:意向行为(Noesis)--意向内容(Noema)。意向内容的结构是: a)意向内容的“对象本身” (意向内容间的一致性的极)b意向内容的内核(在呈现出怎么样的规定性方面而言的意向内容)c意向内容的晕圈(被意向行为附带以为的、规定性尚未明确显示出来的东西)

意向行为在内时间中存在,但意向内容不在内时间中存在。完整(广义)的意向内容等于意


向内容的内核(意义,即狭义的意向内容)加上意向内容间的不变的极(X。意向行为和狭义的意向内容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对象的领域不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在《观念》胡塞尔主张意向内容不是实有的,而是实在的或观念的。 实在的事物无非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知觉经验过程的对象性环节。不过光凭某一个人的意识活动还不能构成实在的事物,后者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际的置定。这意味着实在的东西是一种能被任何认识主体继续进行观察、继续被感知的可能性。作为同一个客观实在的东西的事物是主体际地被给予和被视为同一的。世界的实在性是集体的意识主观际地置定的一个起规则作用的观念。

第五节 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

胡塞尔晚年用目的论的历史解释的方法研究生活世界,其目的是为了开辟通向生活世界之前的、更深一层次的纯粹意识的道路。因此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也是对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补充。

一、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之概略 胡塞尔的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一种释义学,它有助于理解自在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的历史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根本任务。它事先认定:历史有一个总的目的,历史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历史的精髓。我们是这种历史的目的的承担者和参与执行者,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去实现这一目的。胡塞尔认为首先要明确解释者的责任。由于历史的目的论的解释以解释历史的目的为任务,所以解释者承担着要为全人类负责的使命。解释者必须既抱有高度的怀疑精神,又不事先持否认态度。解释者批判地回顾一切哲学学说,并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发现历史的真正的目的。 解释的对象是整个哲学史。但是解释者不可能把哲学史上的每一个哲学家和每一篇哲学著作都回顾一遍,而必须选择例子。选择的标准是看被选者是否是某一时代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否体现哲学的根本理念(整个人类历史的目的)。历史的目的论的解释是以跟历史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在对话的时候,必须注意说话的方式,要避免科学的专门化的说话方法,采用素朴的生活世界的说话方式。因为科学的专门化的说话方法掩盖了科学起源于生活世界这一事实,使用生活世界的素朴的说话方式有助于从科学的观念化的世界回归到活生生的直接经验的世界中去。 二、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 搁开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框架,很难理解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的出发点是一个类似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科学哲学的理念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严格地说,胡塞尔反对”三个世界“的理论,因为还原的结果表明只存在一个世界,即实践的生活世界。科学哲学的观念世界只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作出来的一件生活世界的”理念的衣服“。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是作为超越于生活世界尔存在的,本身不是世界,而世界(这包括时间、空间、互相区别的不同的自我、灵魂和物体等等)是由纯粹自我通过它的意识活动构成的。

胡塞尔认为,科学哲学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前科学的和前哲学的生活世界。人们在其中已经有关于世界的看法,或者说关于世界的观念和相应的说话方式。科学哲学产生之后,生活世界依然存在,它本身也没有改变。所改变的是换了一套对生活世界的描述方式,即用科学的说话方式代替原来的素朴的说话方式;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力,特别是预言生活世界中的时间变化的能力。

近代科学认为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是与假定自然科学相适应的一哲学思潮。按照这种思潮,原子等看不见的东西是自在的东西,我们的感觉则是这些自在的东西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主观”的东西。而前科学的世界与我们的经验、情感、需要和动机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之总和,科学的世界是抽象的理念化了的东西之总和。胡塞尔企图通过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把抽象的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9ebe1f80eb6294dc886c5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