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2022-05-24 10:2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小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欢迎阅读!
中小学,什么样,培养,应该,教育





小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所以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我想,《论语》确实能够给我们启发,以此来“强化三种意识、养成三个习惯、培养三样水平”能够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一) 强化“仁爱、家庭、底线” 三种意识

“爱”,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九次之多,涉及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说到“仁”本身,“仁者,爱人”应该是是对“仁”最贴切的表述。

怎样才算是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心为仁心,则心之所念必是仁念,人之所为必是仁行。因为爱,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有亲和力;因为有亲和力所以被认同、被欣赏、被接纳、被信任,进而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而被重用。

而现在的学生爱已多于爱人,私自大于施于人,故而“小公主”、“小王爷”久而久之成了“土霸王”、“大哥大”,离孔子之“仁爱”相去甚远。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的基础是“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家庭”意识。《孝经》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事实上,正是因为家而产生责任感,因为责任感而坚忍不拔,因为坚忍不拔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高度。所以,孔子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天下可运于掌。

(李泽厚)《论语》中有一个 “三年之丧”的经典问答,“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君子怀刑” 有耻且格”。第三个意识就是人得有“底线” “君子坦荡荡”(心)安则为之”“无耻者无畏”。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人的底线意识的存有,人才心存敬畏;因为心存敬畏,人才会有选择与取舍;因为选择取舍,人才竭尽全力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品质!正是底线意识使人的个性的彰显,体现而不是毁灭人的生存于追求的价值!

比如现在的学生,很小就带有手机,那么可不能够所以对自己提出一点要求:第一,自动设置“定时开机”“定时关机”功能,以培养守时的意识?第二,进教室关手机,出校门开手机,以培养守则的意识?第三,按时与家长联系,增强亲情意识?这恐怕是现在最现实最能做到的底线意识的一个细节。

(二)养成“守时、卫生、思考”三个习惯

《史记》载: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约定),后(落在后面),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说汉初三杰张良的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喜欢爽约之人,恐怕也不见得乐于交往“期”而“后”的人。








宰我还因大白天睡觉不守学习之时而被孔子臭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

“守时”其实是一个人培养底线意识的最初也是最佳途径。一个城市的市民文明素质,有人说只看看对红绿灯的态度即可,这是真的!红灯停,绿灯行。这就是守时。守时就是守住底线!一个学生惹不守时,何谈学习习惯的形成?何谈品行的养成?何谈学业的有为?又何谈有用于社会?

《朱子家训》严格要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自检点。”这种作息要求是否合理不在此论,但对守时的要求的确值得学生借鉴。

其次,说到“卫生”。现在的学生,真可谓:打扫卫生不容易,保持清洁难上难。管不住口,乱吐;管不住手,乱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确实还得从娃娃抓起!日本人1994在广岛举办亚运会,最令人震惊的是什么?是六万多人的体育场内开幕式之后没有一丁点垃圾!日本人多么自律!自律的背后是什么呢?是长期教育养成的卫生习惯,特别是学校教育

绿色行动也好,可持续发展也罢,说到底就是要爱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得有一种养成“讲卫生、护环境”的底线意识!

再次 “思考”“敏于行而讷于言”“谨言慎行”,其实说的都是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思考什么呢?就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其实质也就是鼓励学生思考。

(三)培养“适合、合作、学习”三样水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论语宗明义就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我理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适合。

人首先应学会适合。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适合变化了的生活环境,适合新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处处是“张扬个性”与“内敛适合”的矛盾。在哪里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让孩子的现实世界与未来世界的自然过渡与无痛衔接呢?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到:“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啊,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顿。

“适合”其实是一套生活的“游戏规则”。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持续地适合并且持续提升者中适合水平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协助孩子养成主动适合的意识提升适合的水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少点妄自尊大,少点妄自菲薄。人得学会合作。

成语,恃才傲物,以为有点才能就看不起人。有人从中悟出了四种处事方式。第一,因为有才,所以傲物;第二,虽然有才,绝不傲物;第三,本来无才,偏要傲物;第四,自知无才,怎能傲物?有才华,首先想到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才是真得有才!柏杨说得好:“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的!”

缺少合作的意识,欠缺合作的水平,都是可悲的。

新课程标准把研究性学习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实在是功在千秋。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更要合作学习合作探究。

“学不能够已!”中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学什么?学着把自己的大脑打造成一个电脑芯片,也学着把自己锻造得坚忍不拔!






有个故事,一对农村父母,把孩子送到城里念书,父亲就在一家建筑工地做小工,但小儿子成绩却事与愿违的持续下滑,只有小学三年级水平的父亲,居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每天晚上跟孩子一块完成作业,这难度可想而知,父亲做不来请教儿子,儿子不会请教老师在交给父亲,后来父亲实在跟不上了,儿子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给父亲讲讲懂为止,再后来儿子每天把所学内容背给父亲听,儿子后来居然考上了北大大学。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三句话,第一,上课听懂,第二,课后会做,第三,拼命记住。不懂就不可能模仿借鉴,不懂在短时间内也能够记住。但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忘记。记不住的理解也不可能深刻,慢慢地也不可能会做。

台湾诗人虹说过:“受约束的是身体,不受约束的是心灵。”每个人包括未成年人都因为心灵释放出来的思想而成为一个谜一样的趣味世界。父母与孩子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其实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对峙与融合。

教育是一个打造成电脑芯片的过程,也是一个锻造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过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管是水平的培养,还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意识的强化,都是教育的使命,都是沿用了几千年来的《论语》之教育精华,也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性光辉和超越前人的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9ef64c7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