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英语教学现状的困惑

2022-07-15 08:05:0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高一英语教学现状的困惑》,欢迎阅读!
英语教学,高一,困惑,现状



我们不吃“烂苹果”

---高一英语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惠静妮

多年来我一直这样想:高考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天敌”,为了战胜它,我和学生们一道“过五关”“斩六将”,这是天经地仪的事情。然而在读完这则故事之后,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两只猴子被关在笼子里,饲养员给他们的事物是一串新鲜诱人的香蕉和一盘烂苹果。猴子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香蕉,可饲养员在香蕉上动了手脚,猴子们只要一碰香蕉,就会受到电击。反复尝试几次后,两只猴子都不敢再去碰香蕉了,最后他们都选择吃烂苹果。第二天,饲养员又带进了一只已经饿了一天的猴子,并给它们同样的食物,这只新进来的猴子,一看到香蕉马上就过去吃。这时,原来的两只猴子立即出来阻止它,刚开始这只猴子还不大相信,但在两只猴子的极力劝阻下,终于打消了吃香蕉的念头,跟那两只猴子一同去吃烂苹果了。到了第三天,饲养员又带进了一只饿了两天的猴子,当这只猴子看见香蕉时,立即扑了过去,原来的三只猴子又拉住了它,努力劝阻、说服它,就连那只从未受过电击的猴子也极力地阻止它,最终这只猴子也放弃了新鲜诱人的香蕉,也选择了那盘烂苹果。其实,后来出现的那些香蕉都是安全的、不带电的。 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一双忧伤的眼睛。我的学生童欣--- “学生之最”我这样称呼她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勤奋好学的,尽管成绩平平。我在心里暗暗预测,凭着她的这份执着,三年后肯定进入一流大学。每一次上课,看到那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做教师的我信心倍增,我越来越依恋这双眼睛。然而,在高一的第二次月考后,我看到了一双与往日完全不同的眼睛---暗淡、忧伤、困惑、无奈,我很是吃惊,下课后,我和她倾心长谈。原来她是这样想的:在初中学习差不多,现在上高中也差不到哪里去,于是,她摩拳擦掌,比初中的时候更刻苦。然而,周练月考接踵而来,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一次两次三次还能承受,可是这一次……家长埋怨她学习不够用功,她也开始怀疑自己的



1


努力,她甚至怀疑老师上课讲的是否有用,难道在分数面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努力就如此的苍白无力吗?……

听完“学生之最”的话,想想猴子的故事,我的心情沉重极了!著名的作家切斯特菲尔德有句名言: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学习本应当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学生若能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中该是多么幸福呀!可是才到高一,接二连三的考试竟然让我心目中的“学生之最”也成了那只“怕电击的猴子”竟然面对“新鲜诱人的香蕉”望而却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何尝不是那只“怕电击的猴子”呢?本应领着学生一起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中,可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我就陷入了枯燥的ABCD,没完没了的教辅资料,无穷无尽的题海,忙得我不亦乐乎,我不但自己整天啃这一堆“烂苹果”,而且还逼着学生啃!呜呼!学生的心智是否变化、学习愿望是否增强、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是否呈现良性,哪里顾得上? 猴子的故事多么鲜活! 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学生跟我啃烂苹果! 那么,我该怎么办?我决定尽快找到答案!于是,我钻进书海中翻阅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料,结合高一整个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一下几点思考:

关于考试评价

首先, 正确发挥测试的功能,不盲目高攀高考, 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考虑到阅卷的可信公平,客观性试题占多数,主观性试题较少。而平常测试的目的是为学生进步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因此,平常测试应该和学生学习的各发展阶段相结合,紧扣教学目标,题型可灵活,难度适中,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本阶段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不能盲目模仿高考的题型及难度。例如,平常测试我们喜欢采用单项选择题来考察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而单项选择题包含有很强的猜测成分,学生往往只局限在单词的识别和理解层面,即便做对了题目,也未必会正确运用。更可怕的是,在平常测试中动不动就上升到高考的难度,学生连最基本的感知还不牢靠,甚至有的选项根本还没来得及接触就要进行区别,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越混越乱,事与愿违。而一味的高攀高考的测试,会导致学生的分数始终在某个层面徘徊,从而使学生产生“高原现象。结果,即使教师和学生在短时间内付出了努力,也很难在这样的测试里得到体现,



2


这样长期下去,所考非所教,所考非所学,师生都得承受“教考分离”的痛苦!

第二,重视学习过程,建立形成性评价,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高一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后,对自身学习英语的认知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体验过成功的喜悦,英语学习很有信心,这样的信心如果从高一年级就一直保持下去,会对后续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有的学生可能有了很强的挫败感,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建英语学习的信念,就是起始年级的重要任务。而测试只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检测,它的功能是非常局限的,因此建立形成性评价非常有必要。如果学生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及时的、公正的、积极的评价,就会增强学生进一步努力的信心。比如教师可以把课文背诵情况、单词检测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情况,读书笔记等情况都纳入到形成性评价的范围,这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和付出的努力等进行的全面的判断,这样的评价若能贯穿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全过程,学生能从不同方面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积极的、

有意义的反馈。长此以往,学生从学科本身,从学得后产生的成功体验来不断滋长兴趣,这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内在的驱动力,因为,只有将鼓棰敲击在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与愿望的鼓点上,才有可能奏响动听的旋律

关于知识点教学

第一,词汇教学要重视语篇的支持,通过词汇在不同的语篇、不同的语境中的复现,丰富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而不能搞“字典式”罗列。

现在想起我教词汇的那个场景,真是汗颜无地。

我在屏幕上呈现“come out ,让学生说出汉语意思后,让学生做汉译英练习。接着,我归纳come out 的意思(共5种),并分别给出例句。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The rain stopped and the sun came out. 矿工已罢工。The miners have come out and the sun came out.

由于天气寒冷,这种花今年开得晚。This kind of flower came out late this year because of very cold



3


weather.

她的小说何时问世?When is her new novel coming out?

事情的始末在审判时才真相大白。The full story came out at the trail.

最后,我总结了come的短语:come about, come across ,come back, come down, come on, come over, come to, come up等(共8个),并分别给出了16个例句。

我把自己认为与come 相关的重要词组及用法从字典里一股脑地搬给了学生,我当时觉得挺有成就感的,而过后学生统统忘掉。现在想起来道理很简单:我刚刚把一个新朋友介绍给同学们,们还没记住这个新朋友长啥样呢,怎么能一下子记住这个新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呢?

因此, 词汇教学一定要放在语境中,要有层次性,一次性地对词的各种意义进行“字典式”罗列是费时无效的。对高一学生来说,重点应处理高频词汇,而不是见到单词就讲,以讲就想讲“彻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拓展度;而无穷无尽的拓展只会导致学生无尽的疲惫和怨恨,还让学生混淆主次,分不清重点。

第二,语法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循序渐进;不能过早地进行整合和归纳,更不能把高考目作为学生的过关要求。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英语》必修1和必修2,语法部分把安排如下: Students Book Students

Book 1 Students Book 1 Students Book 2 Students Book 2

Unit 4 Earthquakes 5 Nelson Mandela 1 Cultural relics



5 Music

The Attributive Clause (prep+which /whom)

Structures

The Attributive Clause (I) (that,which,who,whose ) The Attributive Clause (II)

(when ,where ,why,prep+which/whom)

The Restructive and

Non-Restu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定语从句贯穿了四个单元,那么意味着至少需要四个单元的教学,学生才能对定语从句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运用。可是我在教必修1第四单元时,就把定语从句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梳理,试图一次就讲“透”。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从高一就树立高考意识,我还用“连



4


高考”的形式,让学生做历年高考里涉及定语从句的题目,并以此作为学生的过关要求。 语言专家章振邦在2007年指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中学生学英语首先应当通过听说和阅读的实践,接触大量地道的英语初步获得语感,然后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我试图让学生一次性地掌握某个语法现象的做法违背了语法学习的规律,也是极不现实的。再加上把高考题目作为学生的过关要求,这又人为地制造了难度,而学生最终吃到的却是“夹生饭”,还误导学生进入毫无意义的规则记忆和题海中,从而迷失了学习的方向,更负面的影响还在于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难怪很多学生都抱怨说,“初中的优等生到了高中就变成差生了。

关于语言文化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英语这门语言蕴含着深厚的西方文化,教师不仅应领着学生体会英语言的优美,还应传达英语所乘载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规定了高中阶段必须达到如下的文化意识目标: 级别

目标描述

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5


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以前我总认为文化的学习对于孩子的实际需求来说作用不是很大,但事实是,老师不告诉他们,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永远不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这门语言,学生们只会狭隘地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在考试中考个高分。而纯粹为了考试去学习英语学习时就会感到任务繁重,学习很痛苦。相反,教师在教语言内容的同时传达内容背后的文化,告诉他们英美与中国存在哪些差异,他们会睁大眼睛,认真听讲,他们会去思考生活在另外国度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对学习英语及英语文化充满兴趣,这样,我们的英语课堂也会更有趣。同时,我们的语言教学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英美人在公共场合低声交谈,他们认为这是尊重别人的行为,是有礼貌有素养的体现,这些公共场合包括餐厅、剧院、电影院等,而在国外的餐厅吃饭,听到旁边吵吵闹闹的一群人通常是中国人,这并不表示中国人粗俗,只是中国人在吃饭时喜欢热闹的氛围,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客人的放松,大家的其乐融融。中国人喜欢这种“热闹”的感觉,而英美国家的人很不喜欢这样,觉得这样不尊重别人,这就是文化的差异,知道并承认文化差异,就不会对异国人的言行及思维方式感到奇怪,从而学会更加包容。慢慢地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学生的视野就会越来越宽,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就会越来越高,从而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生活。

总之,正确发挥测试的功能,重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乐学”;遵循语言习得规律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且拓展有度,使学生“易学”;站在文化的角度去学语言,让学生登高望远,使学生“深学”“乐学”“易学”“深学”的结果必然是坦然自信地迎接高考即“乐考”我相信在这样的学习经历中学生吃到的不再是“烂苹果”,而是一串串“新鲜诱人的香蕉”





6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心理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 章振邦,谈谈中学生如何学习语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10

[3] 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课程.教材.教法》,2005.8 [4]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李秋颖,对高一英语教学中若干困惑的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9 [7]钱晶晶,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怕电击的猴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4 [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9bb12feb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