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仁义观

2022-04-27 08:3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孔子仁义观》,欢迎阅读!
孔子,仁义

论孔子仁义观

孔子,这位被尊为圣人的老者。他谈仁说义讲礼论孝,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精髓,孔子的思想主要是什么呢?

在《论语》中,“仁”出现100多次,这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甚至有人说是最高的地位。无可否认,“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仁”究竟是什么呢?



“仁”者,人也。简单地说,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所以,孔子所谈的“仁”最重要的便是“从心”开始强调所谓的仁应发自内心,真正地爱别人,内心通过学习,阅历掌握了仁德,并由此将“仁”作为自身的构成。这样才是真正的“仁”。相反,万恶之源正是因为“人心”不“仁”



要做到“仁”是不容易的,就连颜回也只能做到三个月不违反“仁” 但又是很容易



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离我很远吗?我想“仁”“仁”就到了。

“仁”可概括为这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 人格即人的道德性,孔子认为它高于身份,高于财富。子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这说明在孔子心中“匹夫之志”要高于“三军之帅”,人格尚在等级之上。至于富贵,就更不必说了,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

孔子有教无类,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其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的界限,种族的界限,



甚至突破了“我”与“别人”。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奉行“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说他突破了“我”与“别人”的界限。

《论语·乡党》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马厩烧了,孔子不问自己损失了多少马,而是先问人,这在人命不比禽兽的奴隶社会是极为可贵的。

儒家讲究中庸,讲平衡之道。人和的含义也在于此。中庸为德之甚至矣,人和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论语》中,“义”也是常见的,它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那么“义”代表的仅仅是义气吗?非也。

《礼记》中载: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它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仁”作为最高道德要通过义实现。而在具体操作方面,礼又是义的形式,孔子曾说,“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说得便是这个。

“义”具有不同的表现,它随着人的身份,所遇事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作为一名医生和作为一位老师,两者的“义”是不同的。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老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你不能让老师去治病,让医生去教书。后者还不会出什么事故,前者可是会出人命的。再比方说,一般正常情况下我们不能撒谎,但在某些特殊状况下我们就需要说善意的谎言,以达到救助他人的目的。

“仁”一样,“义”也要高于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语出《论语·颜渊》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语出《论语·述而》

语出《论语·子罕》

语出《论语·颜渊》


这不是说不可以要利,相反,孔子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曰:“富贵如可求也,虽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可见孔子对“义”的看重。

孔子所谓的“仁义”,其根本在于“人心”,只有学习者的内心接受并贯彻于自身,仁义的精神才能在社会中推行。故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语出《论语·述而》



作者:赵佳楠 学号:0823010032

信息与工程学院 08计算机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b0391ec5da50e2524d7fe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