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必体而后现

2023-02-23 12:3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必体而后现 》,欢迎阅读!
而后

道必体而后现

作者:刘月云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7年第11



【摘要】

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因此,“道必体而后现”,体验式阅读教学无疑对语文阅读教学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读而后发、创设情境、链接生活和充实文本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语文体验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体验阅读教学策略

一、读而后发,在诵读中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情感, “诵读是揣摩体会文章感情的最直接手段。通过诵读,能让学生从音韵的铿锵声调的轻重、节奏的疾徐直接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从而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地朗读感悟、比较鉴别,对于句子的结构、词语的含义、写法的作用、人物的形象就可以理解得更为深刻到位,阅读教学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表达方式等都会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是这个道理。

以五下《望月》为例,这篇文章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难懂,但文中宁静迷人的月色、清新脱俗的语言、清幽旷远的意境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自然之美的视角。“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又给文章增添了几分童话色彩,在学生心中唤醒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样的文章,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就以“读”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配乐朗读“江中月”;比赛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也就是“诗中月”;分角色朗读小外甥与叔叔的对话,学习“心中月”。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带着学生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你看,在诵读中体验,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入情入境,体验到一个不一样的月亮。

二、创设情境,直观感受促体验

根据阅读教材的内容,播放与之相关的声、像,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快、更直接地体验阅读文本。

《二泉映月》教学中,我把《二泉映月》二胡曲截成了起初、高潮、结束三个部分,学生音乐,读文字,—下子就发现文字描写的正是乐曲三个不同的阶段,音乐与文字、文字与音乐,交替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完三个部分,再整体听曲,整体诵读,学生一下子就入情入境,用自己的朗读读出了曲调的抑扬变化。听觉上的感官刺激了学生心理感悟。

学习《麋鹿》出示麋鹿的图片;学习《草原》利用图片、音乐,带颌学生走入一个宽广无边,万物自由的草原;学习《安塞腰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炽热、火烈,体会这惊心动魄的搏击;学习《长江之歌》,播放歌曲MTv音乐、歌唱、长江背景,三者融为一体,不断激发学生的感想,有效拓展了文字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符合文意多样的情境,触动学生心理,给他以心灵的体验。




三、链接生活,在联想中体验

语文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积聚与抒发。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体,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的接触、点燃和熏陶。学生学习的“语文”可以说来源于生活,也必定会高于生活。在阅读中,读者一方面接受读物文字的制约,另一方面会不自觉的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补充他们所看到的文字。以此为鉴,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见过饱经风霜的人,“饱经风霜”的人的外貌时什么样的。学生会想到,这样的人看起来苍老,面色黝黑……接着让学生想到此时在二泉边的阿炳,描述一下他的样子?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知觉中就丰满的阿炳的人物形象,对这个老人,有了更多的同情。

《孔子游春》,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写到了大自然时母亲,学生需要感受为什么大自然时母亲,那么他们就要链接生活,感受自己母亲的特点,再在文字中寻找大自然与母亲的共同点。之后,我们发现作者写作意犹未尽,留下了一个省略号,那么大自然还有哪些地方和母亲一样呢,需要学生再次展开想象,模仿前文进行仿写补充。从而对大自然的“美”有更深的体验。

在联想的过程中,学生联系的是自己的生活积累,不同的生活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有独特性了。链接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文本中的故事、人物走进了自己生活,也走进了自己的心。

四、充实文本,资料拓展中加深体验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语言精练,留白较多,这给学生感悟文本带来困难。教师给学生补充资料或让学生自己去网络书刊中收集资料来充实对文本的体验。

同样以《二泉映月》为例,教学时,我反其道而行之,先让学生体会《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文字描写,通过音乐与文字的交替教学,给学生带来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抛出问题,二泉月夜静谧、安详,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景色中,你会写处怎样的曲子?而阿炳写出了什么样的曲子。利用这样的矛盾,引入到阿炳经历的教学。阿炳的经历到底时什么样的呢?书上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述。 “诗言志,歌咏怀”,要像听懂乐曲,必须了解阿炳,因此给学生补充了2000多字的阿炳故事,让学生在资料中,发现阿炳的人生经历,就自然的体悟了阿炳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奋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也对阿炳这个人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再听曲子、再读曲子,学生的感情体验就更加深刻了。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学生提前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再补充相关资料,这都是为了加深学生体验而进行的努力。

特级教师俞玉萍说过: 教育永远只是心与心的触碰,不是铁器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体验性阅读教学以实践论为指导思想,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增加感悟,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情感体验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利用体验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感悟,不断拧紧学生的思维发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用自己的头脑联想、辨别、分析、归纳,发挥个性才能。

【参老文献】




1】郭德俊,雷雳.教育理学概论【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2】话文锞程标准【S】.2011

3】俞玉平.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efcd14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0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