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2022-12-21 12:2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欢迎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原理,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2. 当前各国学校结构发生变革体现出哪些共同特征 答: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

学校的科层化与教师的日益专业化之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专业科层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也是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目标之一。而专业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 2、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促使学校走向准专业科层制或专业科层制则是可能的,也正是改革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即通过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促使校长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国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方面要向学校放权,使学校在人事权、办学权、财产权和课程设置权等方面,真正具有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对校长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校长权力膨胀和扩大。

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

学校结构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庭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体现。在国外,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法律、政策和相应的制度是家长参与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其主要精神是藉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重建学校的结构,以加强学校的自主性,提升教师与校长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推动学校发展。 4、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首先,非正式结构有助于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和传播。其次,除了形成非正式的社会结构,还会出现非正式的共享价值与信念——规范取向。第三,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是有益的补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凝聚力。第四,与正式的等级制度、非人格化以及正式权威不同,在非正式组织中,这些不起主导作用,因为个性化的需要是非正式组织的动因,这有助于维


护个体诚实、自我尊重和人格独立。 3、如何理解学校组织文化的独立性

答:不论学校组织文化的根基在哪里,它们毕竟首先还是学校组织的意义或取向系统。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不是一种纯粹的从观念到观念的运动。大多数学校文化的构成基础是与集会、教师会议、运动竞赛、社区活动、自助餐、报告卡、奖励与奖品、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一般装饰等有关的人造器物、礼节、礼制、仪式。正如威廉·大内对组织文化的定义:以将组织的潜在价值观和信念传递给组织成员的符号、礼仪、典故。这种事实和多少有些片面的定义突出了组织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相对于组织结构而言)。确实,尽管学校组织文化是以结构为根基的,但那种超越现实的结构约束的文化符号或现象始终是不可消除的,们是组织结构运作与更新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4、课程的涵义是什么?

在当代,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赋予课程以更丰富的内涵,出现了对课程的更多的理解。归纳起来,最典型的课程定义主要有三种:

1. 课程是学校中的教学科目和活动

这个定义是从学校教育的文化内容的角度来界定的,亦即以知识为中心去考察课程问题。

2.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和

这个定义中的“学习经验”,不是一个与理性、与知识对立的概念,它既包括学生在学校中通过活动和体验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包括通过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间接经验。

3. 课程是文本和复杂的会话

“会话”一词代表着一种“际遇”,以及“际遇”之后发生的事件。在学校和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知识处于一种复杂的互动之中,在这种“际遇”中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 5、简述叶澜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答:1“非关注”阶段:从教的潜在者,所以专业发展意识本身就不存在。 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生在师范学习的阶段。专业发展意识十分淡漠。 3“生存关注”阶段:新教师入职。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在外压下以“被迫”的形式激发的,所以指向的内容主要是“生存”技能。 4“任务关注”阶段: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外部转移到专业发展自身,教师已经自觉地依据专业发展路线自我规划专业发展,,让专业发展成为职业生活的一部分。

6. 校长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上具有的责任?

1)深刻理解和研究学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领导学校文化的改造。校长在文化塑造中要扮演五种角色:符号、制陶工人、诗人、演员和医师。

3理念创新。改造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改造学校文化的价值观,而改造学校价值观的过程就是理念创新的过程。一个好的校长,不仅要具有实现理念的能力,而且更为前提性的要求是能够提供新的理念。 7. 校长的领导和管理使命

答:校长的领导和管理使命有六项:

1)校务发展:制定学校远景和发展规划。

2)团队发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组织和激励员工学习、工作,形成团队凝聚力和竞争力。

3)行政管理:处理行政管理事务,进行相关工作的安排、检查与控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f60ff9c2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