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之马背上的历史

2022-05-05 19:3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乡情之马背上的历史》,欢迎阅读!
故乡情,背上,历史

故乡情之马背上的历史----尧山玉美

江西鄱阳,双港尧山。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地方。一块草坪,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静静地躺在这块一马平川的大地上。两条支流,一条绕着双港,一条绕着莲湖。至“八字脑”汇成一处,直奔县城。是为昌江。从空中俯看恰恰像一个巨大的“八”字。而每当涨水之际,则水天茫茫,横无际涯。夕阳西下,远山朦胧,水退之后,草坪就露出来了。用本地人的话来说,叫“现港埂”,意味着可以放牛了。水涨水落,一现一隐,也许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来,年年如此。

在这草坪不远处,有一个叫“乐亭王家嘴”的地方,己发现几万年前甚至十几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人们在荒野里找到了新石器时代留下的石刀,石斧,箭簇等精美石器。可以想象,在那远古时代,人类行走在这百草丰茂的草坪上,寻觅食物,收获惊喜。甚至产生爱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到了帝尧时代,传说当时天下洪水滔滔,百姓无处安生,遂避于高处。本处山丘连绵不绝。正是难民们栖身好去处。所以几千年前就有一首民谣:尧所基,洪水不能没。上有万民栖”。“尧山”由此得名。一代文豪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里写道:“元祐六年,余干进士都颉始作《七谈》,……其七章言尧山之民有陶唐之遗风”。意思是说本地民风纯朴,仿佛上古时代。至隋唐易代之际,天下大乱,有“三十六路峰火,七十二路诸侯”的说法。

本地有一位造反英雄,自号“尧王”,扎寨于临河的山上,此地视野开阔,是南北交通咽喉。尧王据此劫掠过往商贩。那时,他战马成群,放在面前这块草坪上。传说他夹着斗笠会飞。武功高强。那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他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宴佳宾。不料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恭趁机偷袭。尧王战败自杀。至今本地还有很多地名与他有关:如“马放岭”,传说是尧王放马的地方。“烂尸洼”,传说是尧王手下杀人扔尸的地方,至今寸草不生,白日阴气森森,人畜不敢靠近。

盛唐时代,,此地迎来一位号称“五言长城”的伟大诗人-----刘长卿,他的那首“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早己妇孺皆知了。那一年,他兰舟轻发,顺水扬帆,来到这芳草萋萋,远山如黛的尧山,拜访了隐居此地的才子-----王少府。在这里,他们把酒吟诗,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全唐诗》收录了这首《题王少府尧山隐处,简陆鄱阳》:“买田楚山下,妻子自耕凿。群动心有营,孤云本无著。因收溪上钓,遂接林中酌。对酒春日长,山村杏花落。陆生鄱阳令,独步建谿作。早晚休此官,随君永栖托”。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好山好水如画卷,一草一木皆含情。诗人仕途并不得意。他一时触景生情,竟然要辞官归隐,长居此地了。


而日月轮回如飞电,万里江山几易手。元末,天下大乱。各路豪杰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戈未能几时休。那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至今留下许多传说。传说朱元璋有次战场失利,正当危急关头,他发现附近小山有一个洞,他赶快钻了进去。这一钻出来,天就亮了。后来就把这里叫“光天”,再后来又叫成了”官田“。而他刚刚钻进去的洞,叫“黄水垅”。当陈军追至,发现朱元璋突然不见,查找此洞,但见洞口蛛丝结满,杂草丛生。就放弃寻找了。老百姓说,那是老天爷帮助了朱元璋,因为他是“真命天子”。

还有一个传说,说朱元璋有一次被陈友谅军队围困,正好有一伙在草坪上打草的老百姓帮助了他。当时,这些人头戴斗笠,身穿簑衣,脚蹬草鞋,手拿草刀,那刀锋利无比,杀敌时一刀一个,陈军大败。朱元璋非常感激。说等天下安定后,好好封赏这些人。如果将来找他,就说是“江西老俵”。至今在草坪上还发现过古代兵器,这真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誓将磨洗认前朝“。

人们还说,陈友谅早年兵强马壮,屡战屡胜。每一次得胜回来,他的夫人必定会站在高处遥望夫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可是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胜利归来后,却没有举起红旗。夫人误认为将军战败,投河而死。这故事流传很广。

而在环绕草坪的这条河流里,明代还承担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将百万移民,在瓦屑坝集结,再从莲湖渡口,坐船绕过这块巨大的草坪,踏上了一去不复返的异乡之旅。他们再也没有回到故乡。记忆中只有那棵大樟树,那条河流,那块草坪。。“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国人乡土观念极重。很多人移民死后都不愿下土,而是浅厝在地表,等待回乡之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安庆等地“浅葬”的风俗。今天,这些移民后裔重走先人之路,千里寻根,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寇全面侵华。“尧山“,这块古老的地方也未能幸免。听老人家说,日寇经水路南下,到尧山上岸,老百姓吓得四处逃窜。日寇照例是烧杀抢掠。浓烟四起,鸡犬不宁。本村有几个人因为来不及逃跑,而被日寇枪杀。

解放战争年代,解放军顺流而下,来到本地区,剿灭国民党残匪。从此,迎来了和平年代。人民当家作主,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本地两个自然村,一为扇子山村,一为寨上村,因为草坪界限不明,引起争执。寨上村,顾名思义,是古代尧王扎寨的地方。此村靠山临水,跨过河流即是这个大草坪。此村村民亦农亦渔,民风强悍,争强好斗,虽村小人少,却以野蛮著称。先是村民之间小规模摩擦,后引起两村群体械斗。扇子山村男女劳力约一千多人渡河上了草坪,寨上村人即驾船封锁河面,扬言要把扇子山人消灭在草坪


上。在两村械斗进行中,一名扇子山的妇女偷偷驾了一条小船,接了一船人过河。形势急转。寨上人寡不敌众,纷纷溃退。此次械斗造成寨上村民两死多伤。扇子山人也多有头破血流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尧山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械斗事件。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该抓的抓,该坐牢的坐牢。

现如今,几十年又过去了。农村青壮年基本出外打工。这段故事也越来越模糊了。而两村早己和好,并通过大量联姻,早己亲如一家了。“马背上的历史“结束了。那么,接来又会发生什么呢?请看下集:《牛背上的春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b037d0b770bf78a6429541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