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乐园》 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2-08-03 15:3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动物乐园》 教学案例与反思》,欢迎阅读!
教学案例,反思,动物,乐园

《动物乐园》 教学案例与反思

1.通过数数等活动,掌握比多少的方法;借助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2.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

A.师:咱们先把兔子和篮子作比较,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事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兔子有4只,篮子也有4个,兔子和篮子的数量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兔子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 篮子也有4个,用几表示?44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兔子和萝卜比、猴和秋千比……)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 (3)认识“>”“<”(45)

A.师:45少,在5和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4<5怎么读?(4小于5)

B.师:45少,用“<”表示,那么32多,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

表示呢?(把小于符号调过方向。) “>”的名字叫小于号。

这个式子3>2怎么读?(32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6页练习题。


()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现在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只要是学生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就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数学的信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b207f8e700abb68a982fb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