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

2022-05-03 14:3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信陵君》,欢迎阅读!
信陵君

魏安釐王在位期间,赵国作为山东六国的实力担当在长平被秦击溃,秦军兵临邯郸,自身岌岌可危。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赵国在胡服骑射与一次变法后成为了山东六国的屏障,是三晋的最大靠山,也唯有赵国能击败变法后的秦国。魏国救赵未必能够保全社稷,但是如果不救赵就会丧失自救的唯一机会。魏安釐王害怕秦国的威势,他的唯一的至上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扩展被秦吞并的时间界限,维持社稷留存。因为这种强烈的意向,他运用极其简单的直接思维以进行决策。“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观望是出于实力对比的考虑,我认为观望的是两种变化:第一种是秦赵战局的动向,第二种是其余五国是否有出兵的迹象。很明显两者都并没有向有利的方向变化,出兵于他也就缺乏充分的理由。

由窃符救赵的细节可以看出,信陵君体现出的一大特点就是心性过于柔和,在小节上有明确的导向,但在大政方针上却没有杀伐决断的果敢,易受炽情的影响而做出偏离最优方案的决策。他最开始“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在局势尚有很多走向时选择一种终极的偏激方式以实现自身感情、心志的表达,无疑不如侯赢的计划更加具有实效性——一个决策者在决策的理性因素最大化时方才考虑主观炽情的存在,即不断地思考并扩充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在无法寻找到下一个合理解时方才执一而行。 他在杀晋鄙时说:“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他会因为一个跟他素无联系的庸碌老将的死亡而伤心,太史公以此表现信陵君的仁心。作为一个剥出政治联系的个体,这种仁心令人折服,包括他对于一个看门人的礼贤下士,都值得称颂并成为上层阶级的道德楷模。

但这种仁心在政治的角逐场上产生了致命的异化,一个政治集团的唯一的道德示范作用的来源应当是领袖,这样方能强化权力的道德信用,而信陵君尴尬的公子身份(政治地位)与他的声望与才华产生了致命的割裂,这使他收到一种难以自安的禁锢。他能够领导某次战役并取得胜利,而在声望倍增时却要在列国间流窜。信陵君与孟尝君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他对于君主权力合理性的信奉与遵从,当他在面对自己安危与邦国利益的抉择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是若是让他在君主安危与邦国安危之间做出一个选择,他便会踟蹰不决。来他以合纵破秦军而成为魏国上将军,手握兵权,更有天下的人心声望,却并不取魏安釐王以代之,愚忠以致于受谗言诋毁、庸王怀疑而逐渐自我陨灭,也让魏国丧失了最后变法自强的机会。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篡位谋权之事旦夕可见,而信陵君却“终不能得之于王”他在固守着一种王族贵胄独有的脆弱风华,一层轻薄到难以触及的隔膜,那是一种远古的美德操守。信陵君心中隐藏的一丝软弱与善良是他作为信人奋士贵公子的最佳调和剂,但同样是政治上的鸩毒。

乱世孤忠,焉得保全。信陵君活在了一个如不扩张便被反噬的世界,他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他的内含的华彩在外力的激发下能够短暂地照亮历史的一段时空,但他连自己都无法改变,更无法改变魏国的命运,历史的轨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ba972a3be1e650e53ea998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