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之我见

2023-04-20 10:24: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民俗之我见》,欢迎阅读!
民俗,春节

春节民俗之我见

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时至今日仍保存着它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变异性,春节民俗又出现了现代传承问题,春节文化的现代传承为春节民俗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春节文化的转换于新生。

关键词:春节民俗;现代传承;变异;意义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

一、春节民俗的内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虽定在正月初一,但年节活动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剪窗花、置办年货、添置新衣、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的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祭天祈年也是春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如灶神、门神、财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除夕这一天,即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要贴对联、福字、门神、财神和各种民间剪纸等,对联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好运、平安和发财的;福字通常要倒着贴,表示福到家了;除夕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交年时刻,新年的钟声敲响,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五彩缤纷的礼花,全家人还要包饺子,准备在初一早上吃。初一开始,各家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社火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正月十五有看灯展、猜灯谜的活动,还要吃汤圆。

“我国各地春节的民俗也有差别。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就因地域的不同有着地方性。”在中国北方,每家每户在新年的早晨要吃饺子和长寿面,预示着平安和幸福;而在南方,人们通常吃元宵,预示着团圆。东北地区,大年初一这一天有扭秧歌和踩高跷等活动,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是唱戏;在南方沿海地区,有逛庙会、烧香拜佛、耍狮子和舞龙;西南地区,人们通常是赶集和看灯会等。春节民俗活动地方性特征的形成,与各地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的独特性有关,但从总体看,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喜庆,预示着吉祥、发财和安康。

二、春节民俗的现代传承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民俗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对民俗事项的产生和发展来说,这样的特征应该是主要特征,并且具有普遍性。[1]春节作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喜庆丰收、迎喜接福的最重要节日,民俗内容以其合理性赢得了广泛认同,并世代相传。如今春节的大部分民俗人们仍在使用,腊月二十三的扫尘、洗尘和吃腊八粥,除夕的年祭和吃团圆饭,放鞭炮,大年初一的拜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等,都沿袭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标志着该节日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都被沿袭下来。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春节所具有的民族传承特征。

然而,民俗的基本特征中也包含着变异性。春节是农耕社会所产生的节日,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感谢在过去一年中神灵的佑助,让人可以获得好收成;一方面为了祈祷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祈福镶灾。这是过年的原始意义。可以看出过年最早主要是年度转换之际人对神的祈求和礼敬。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对神的膜拜成分减少,越来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和节庆活动的娱乐性,过年习俗越来越丰富。[2]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急速提高,城乡之间社会流动增强;世界范围内


的全球化浪潮气势汹汹,部分洋节开始涌入,人的观念意识的改变,在春节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传统没变的前提下,民俗文化有许多事项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这些又对传统年文化造成新的现代传承问题。 以前,“过节好处是解馋”,有了春节晚会后,人们“看着晚会过春节”,现在,许多家庭在除夕晚上不是在家里吃团圆饭,而是在酒店订餐,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有的家庭还通过到外地去旅游观光的方式来庆祝春节的到来,让新春的喜庆陶醉在异地的美景之中。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采用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来相互祝福等。以前的大年初六舅舅家送来灯笼后,小孩们都会点着灯笼在家附近成群结伴的游玩,如今,纸灯笼更多地为塑料电池灯笼代替,小孩们也不再晚上出去游灯笼玩耍了。以前发压岁钱要磕头,现在直接只保留说祝福语就可得压岁钱。

三.春节民俗现代传承的意义

春节民俗文化的现代传承问题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有许多事项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出现了变异。“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这种方式决定了民俗在历时的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作出的相应变化。变异实际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是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民俗文化的变革也在不断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3]P16

跨入现代文明之后,简单沿袭传统春节内涵,让人们恪守历史传统既做不到也不现实。春节文化习俗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并定位人们乐于接受、遵循的生活方式与习俗。然则必须看到,春节毕竟是农耕社会的文明习俗,时至今日,一些传统的过节方式发生变化是在所难免的。春节民俗变异对整个民俗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使的春节的许多民俗事项推陈出新、删繁就简,让民俗中许多事项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愚昧走向文明。

存在决定意识,现代社会的客观现象必然影响着古老文明的春节模式,我们应尽可能地多保留为人们所乐于遵循的传统春节习俗,并将其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春节文化的转换于新生。 参考文献:

[1]岳启龙.浅论春节的民俗内容与特征[J].丝绸之路,201112. [2]黄涛.春节的现代传承[J].温州大学学报,20123.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bb50269ee06eff9aef807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