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

2022-05-24 17:2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欢迎阅读!
教育,大众,精英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

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大众教育体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彰显一个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是必然要得到重视的。然而精英教育的优势也是不可否认的。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一。从一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勾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我认为,我们没有必然非要分出个孰重孰轻,而是应该像邓小平抓发展一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一、步步稳扎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的概念主要源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在《中国大众教育概论》中,陶行知说:“大众教育是什么?大众教育是大众自己的教育,是大众自己办的教育,是为大众谋福利除痛苦的教育”在《大众教育问题》中,陶先生又说:“为什么需要大众教育? 简单说来,因为大众失了教育,所以需要大众教育。中国教育只有少数人,有钱的人、有闲的人、有面子的人才得受教育。这少数人的教育,可以说是小众教育

在陶行知时期,大众教育的普及已是迫在眉睫,现在,扎实大众教育更是毋容置疑。 二、突出优化精英教育 吴德星认为,实施精英教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这首先需要我们避免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就是把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等同起来。事实上,新形势下的精英教育绝不是传统的“贵族教育,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精英。精英教育强调的是以一流的教师、一




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科技创新、一流的支撑条件和一流的管理,让全体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中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全面教育能力培养和个性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潜质。

精英人才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才。其基本特征是:更善于追求深入的开放式思维,对于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知识、理论和实践基础扎实,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具有运用知识与技能,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可看出,精英教育实质上就是通过高质量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未来成为学术精英、管理精英和科技精英的潜质和基础。这也为学校的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天精英高等教育的学术成果,可能就是明天大众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今天精英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可能就是明天大众高等教育的师资。健康发展、规模庞大的大众高等教育体系,将加速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为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精英高教育提供更有力的资源支持。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仅仅用一类机构来实现高等教育应该有的多样性,“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满足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的,就是愚蠢的”。大众化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对高等教育机构按不同的教育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分类,按不同类别实现明确的分工。“我的结论是,现有的证据一般支持一个分化的,不是同质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反映分化的学生,分化的教学人员,分化的课程和劳动力市场中分化的职业——每一个方向都太分化,以至不能有效地安排在一个同质的院校之内。”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与大众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立势所必然。

三、积极推动精英教育转型大众教育

教育需要理性的回归。在精英教育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更多是外部的,是站在城外看城内的风景,只要能把子女送进大学门槛,就把风景放进了家中。如果基于这种“时代背景”,那么,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品种的增加,就是最大的教育进步,就是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而且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促使教育更大程度地实现公平。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任务,绝不是单纯地增加教育资源那么简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度过了其规模快速扩张期,而且这种扩张,已使高等教育的格局逐渐从精英时代走向大众时代。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快速扩张,也同时影响着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升。在大众教育时代,大学已不再是炫目的风景线,人们有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权——选择接受适合自己的高质量教育的权利。面对选择,高等教育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正确定位,二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每所居于不同层次的学校,从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到大批民办大学、高职高专,均面临这一问题。教育者应该做教育的事。

本科生扩招,研究生扩招,博士生扩招……大学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面对精英教育大众教育的转型,我们现在讨论的已经不是是否应该扩招的问题,而是扩招以后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想让大众教育的“产品”跟精英教育的“成果”做直接的比较那是不现实的,排除所有的客观因素,只看学生本身,也就不是一个层次和水平的。大众教育的成效不应该是把扩招后的大学生直接跟扩招前的大学生比,学生不一样了,老师也不一样了。他的成效应该是这样来衡量的,大众教育中精英的大学生是否依然是精英,还是也沦为教育生产线上的一个普通的产品,原本就不是精英的学生,在国家和家庭都投入了更多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是否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自己,有了更多的机会。我想,对于后者,现今中国的教育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于前者,本应是象牙塔里的精英,是不是成为大众教育的牺牲品了,是值得探讨的。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是一个数字上的区别,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笔者认为,大教育应该是能够包含精英教育的大众教育而不是吞噬精英教育的大众教育中国应该有烟台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这样的执行大众教育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他们应该有英国和欧洲大学那种见钱眼开的市场精神,有有教无类的生源意识;也应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这样保留象牙塔风范的大学,他们应该有普林斯顿,哈佛耶鲁那种傲骨,有唯学术是尊的风气。而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变成清华北大。对于前者,政府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经费和生源压力,对后者,政策应该赋予他们更多的学术和经费资源,对于二者,都应该给予更多的自治权。这样的制度和经费安排才能给予两类大学以广阔的成长空间,能给两类学生以更好的发展机会。不是把精英学生当成大众学生来培养,也不是把精英的期望强加在普通学生身上,指责他们质量太差。

除了制度和经济上的准备,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那就是大众和学生自身对“大学生”这个身份的期望值的调适,就是心理落差的挑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遭受了挫折甚至有些人选择了自杀,“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几乎变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甚至成为有些地区不重视教育的重要诱导因素,大学面对就业率的压力,也做出的种种疯狂的举动,其中不乏媒体的广泛参与,大肆渲染。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这个满意度的指标,是参照精英教育来定的,而显然就业市场没有可能给予大众教育的毕业生和精英教育的毕业生以同等的对待。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媒体在报道社会丑闻的时候,喜欢加一个“大学生……”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乍一看似乎是大众媒体在妖魔化大学生,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大众对于大学生一直有一个比较高的期望值,有一个在精英教育制度下天之骄子的期望,而现实似乎是大学生素质越来越差,其实并不尽然。政府需要在教育和宣传的领域,加强对大众教育种种需要转型的心理状态调整,对大学生需要,对人民大众也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20eba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d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