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2023-02-20 01:09: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欢迎阅读!
事物,矛盾,普遍性,精髓,特殊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毛泽东

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他认为:这一共性个性、 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5页)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 别的。共性和个性的互相联结在于,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 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共性和个 性又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的、本 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容不 了的。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矛盾的个性是 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 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 间可能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共性 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学说,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就理论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正确理解 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 律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是 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同一性又是矛盾的 个性和相对性,共性概括了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个性则 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本质,绝对性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 总体说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性、无限性和无条件性, 相对性则从事物发展的具体方面说明了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暂时性、有限性和条件性。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 对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 它理论,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提供 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特 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 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只 有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 义和经验主义。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 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矛盾 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 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 并持之不懈彻底贯彻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 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等领导方法,就


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 体方法。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包括2方面 (1)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

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理解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认识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的同一性。但是,同一性不是脱离斗争性而孤立存在的东西。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跨越的进程中,因此,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观念上的前卫与保守、地域间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物质上的贫富差别、城乡对立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的不够完善等现状,都必然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和谐社会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又在对矛盾认识的指导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的。尽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有所不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已经消失、已经进入了无矛盾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形而上学视野内的、无矛盾和无差别的绝对等同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针对当代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和谐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形式是非暴风骤雨式的,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必然是渐进式的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aa9be467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