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2022-08-16 06:1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欢迎阅读!
古诗词,意象,杜鹃,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作者:葛继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2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种物象: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杜鹃的句子比比皆是。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曹风· 鸤鸠》,其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中的鸤鸠就是杜鹃。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一首赞美君子的诗,希望现实中的统治者能像君子那样爱民如子,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写淑人君子的爱情,杜鹃化作了爱情的象征之物。这种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最原始的一种创作题材或对象,我们把它叫作原型意象。之所以说它是原型,主要因为这种意象是不断演变的,经过不同作家之手,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入作家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是杜鹃的悲情意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借杜鹃来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杜鹃的悲情意象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按照《李膺蜀志》的说法: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因化为杜鹃后仍然思念故国,哀鸣不已,这就使杜鹃鸟成为思念故国之情的寄托者,被赋予国破家亡后飘流在外、无家可归的游子对故国的刻骨铭心的耿耿之情的意蕴。反映在古诗词中,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这首词写于金陵被宋军包围之时,表面上是写伤春,其实写的是亡国之恨、社稷之悲。樱桃落尽固然是晚春的景色,但樱桃在古代常用来祭祀宗庙,那么樱桃落尽何尝不是国家将亡的写照?在这样的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身的遭遇,亡国之恨、家国之思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

杜甫的《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鱼跪乳,识序如之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这八句诗直接反映了杜甫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奉守孝道,隐含了玄宗肃宗父子失和,对玄宗的境遇深感不平之愤。《杜鹃行》中骨肉满眼身羁羞带羽翮伤形愚两句,写出了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的悲惨处境。这两首诗中的杜鹃都被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再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国者形象。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金兵俘虏,在解送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和邓剡诀别,写了一首《酹江月》,词的末尾写道: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作者《金陵驿》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意思相同。当故人想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杜鹃的悲啼吧,那就是我的魂魄归来了。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魄依故国,作者的一片赤诚,满腔血泪,都凝聚在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这句话中了。而与文天祥同时代的另一位词人刘辰翁的一首《金缕曲·闻杜鹃》,更把杜鹃这一悲情意象发挥到极致:少日都门路。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b69d0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