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怀旧文化

2023-03-18 04:20: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读怀旧文化》,欢迎阅读!
解读,怀旧,文化

解读怀旧文化

本文探讨了怀旧及怀旧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成因,并从上海怀旧文学文本对怀旧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文化逻辑进行了探讨。怀旧文化的兴盛借助了当代大众媒介迅捷而广泛的传播能力;通过传媒所建构的社会知识和影像,给身处现代文明中的大众以认知、抚慰和消费。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怀旧一方面影响着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行为,成为人们浸润其中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更深的意义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焦虑的象征。

关键词:怀旧; 怀旧文化; 文化身份认同 怀旧(也称为怀乡、乡愁等)英文的对应词是nostalgia从西文词源角度考察,nostalgia源于希腊语的nostosalgianostos返回家园之意,algia即痛苦的状态,连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后发展为病理学用语,又指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及至近代,怀旧的含义已逐渐远离医学等应用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当作某种人类疏离(estrangement)的基本状况来谈论。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对此都有一定的表现或理论探讨。

怀旧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美化故乡夸大过往人和事的优点而忽略其不足的心理历程,并呈现出想象胜于实际的特征。从更深的心理学层面分析,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REGRESS)心理。退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之所以怀旧,是因为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内心的(如自己的本能与道德、良心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现实的冲突)。有冲突就会寻求安全保护,这是人本能的反应。而怀旧通过退行到过去/家乡替代性地满足了人的本能欲求。它所造成的时空错觉,正好能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带给人安全和爱。怀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在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西方社会曾屡屡刮起怀旧,在绘画、音乐文学中屡见不鲜。尽管称法不同,怀旧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常见现象和中国文学的突出主题。有西方学者认为至少从公元前6世纪孔子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怀旧(乡愁)文学。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也都传达了类似的主题。

对中国社会而言,曾经一缕缕的怀旧风1990年代以来最终化为一股汹涌的怀旧,波涛汹涌至当代都市社会多个层面。如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领域,体现在电影、电视剧、广告、流行歌曲等视听文化领域,以及体现在以老照片老城市等畅销书为代表的图文出版领域的怀旧潮流比比皆是。都市日常生活消费中的怀旧,表达了现代人追求多元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和返璞归真的情感选择,是生产者与商家为追求商业利润合谋的结果;而视听文化和出版领域的怀旧,凭借其所依附的媒介的强大影响力,左右了中国人文化产品消费的选择,并给予人们精神的抚慰与满足。

围绕着什么是文化的定义已经讨论了几个世纪,有西方学者还将上百条五花八门的文化定义进行归类划分,但文化的边界始终敞开大门,文化概念的扩展也是势所必然。大概最简洁也是最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就是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了。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尔、英国诗人艾略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奠基人之一的雷蒙德·威廉姆斯等对此都有类似的理解与阐释。例如威廉姆斯就在概括了文化的三种界定方式的基础上指出,文化作为一个意义系统不只存在于艺术和知识这类东西当中,而且还存在于各种制度和日常行为当中。纵观晚近中国都市怀旧潮现象,围绕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怀旧和怀旧的逻辑,与以往时代短暂、孤立或间断的作为个别现象的怀旧是很不同的。


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所谓的怀旧文化,应该指的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大规模挺进,费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特殊时空背景(尤其是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由某些特殊事件(如世纪末)所引发的怀旧情绪、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整合。这其中的关键词是:工业技术文明的进步使得文化工业与大批量的复制成为可能,使得怀旧文本变为消费产品,借助于媒介的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最终导致怀旧成为人们浸润其中并习以为常的一种特殊的活方式。当文化问题与社会、历史、经济、技术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复杂地勾连在一起时,就成为文化研究者需要重点考察的对象。在上述怀旧潮中,怀旧能在日常生活消费领域中成为消费潮流和时尚元素,离不开传媒的塑造;而在视听和纸媒文化两个领域更是完全依靠着电影、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大众媒介的影响力,让怀旧的文化消费无孔不入,使怀旧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营造这种生活方式的神奇之手是现代传媒:星罗棋布的卫星电视,快速发展的印刷出版技术,深入人心的互联网……你无论生活在上海、武汉、兰州或是一个小城镇,接收流行时尚的信息渠道及速度容量的差别都微乎其微。这是远古口耳相传、快马加鞭的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传播手段、技术方式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传播内容、价值意义的剧变。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中分析了艺术从传统的追求韵味的方式向现代大批量复制的文化形态的转变,并指出,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导致了传统的大动荡——作为人性的现代危机和革新对立面的传统的大动荡,……扫荡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的一面也是可以想见的。他认为技术的进步直接关系到艺术的进步,各种手段、形式、技巧等促进艺术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并导致社会变革和人们的价值观动摇。大众文化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与大众传媒携手并进的。大众正是通过传媒建构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来认知世界,来确认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这也是怀旧为何在现代社会能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迅速弥漫开来的重要原因。

但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怀旧文化在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作为中介时,很少单纯利用文字——这是前工业时代最常用的形式,而多借助摄影图片等更直观的视觉形式。图片如何有助于怀旧?之中的奥妙就在于:图像能以技术获取或超越视觉的能力与水平,使视觉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得到延伸,推动了文化媒介由文本(描述)方式向图像(再现)方式的转变,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对事物清晰真实的展露,满足了人们渴望认知、掌握信息的愿望,另一方面它又住了时间,对对象的捕捉与定格突破了时间的意义,它复制了被时间破坏的事物,替代实物暂时抚慰了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惊叹的传播新技术的神奇力量。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都市化、市场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所以尽管世纪末是一个西方宗教概念,还是引起了国人情绪的波澜。回首整个20世纪,那些动荡频繁的政治事件及其解构性的结果使人们普遍对理想、政治、信仰失去了激情;剧烈的社会经济大变革,摧毁了社会固有的经济结构、制度体系,使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规范遭到质疑,导致人们思想、行为的无所适从。既然现实难以安魂定魄,怀旧便成为安慰。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变化剧烈的时代,也将是怀旧情绪浓烈的时代(王干语)。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诉求不由分说地裹挟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这里的世界当然仅指代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也加剧了怀旧,于是一方面向往代表着文明和先进的西方,可是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血脉情怀。矛盾惘然的时代情绪下最简便的心理方式是选择向后。或选择回家,回到故乡、自然、家园。或选择后退,退回童年,退回梦里,直至退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他乡世界——城市的童年,人类文明的童年……当人们在城市遗留下来的老建筑和点点滴滴的文明碎片中遥想、沉浸在那一张张貌似真实的图片中遐思时,也许灵魂得以重获安宁?

再者,怀旧文化的风行离不开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其内在逻辑就是要迎合最广大消费


者的兴趣,以消费品的平面肤浅及受众感官的刺激愉悦为目标,最终使得怀旧文化成为一种产业文化——依照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加以组织,并按照惯例分门别类地制作产品,同时必须回应于时代和社会生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它的典型特征。大凡怀旧文本都畅销,其极好的市场表现来源于对付变幻莫测的文化市场的制胜法宝”——迎合读者的口味、爱好和心理价值趋向,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它们之所以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形成一股怀旧风潮,原因也在于此。从消费市场的实际来看,该类书读者需求大,出版发行多,几乎都是畅销书,受到广泛关注。其消费主体正是那些靠想象塑造历史、补偿现实缺失、重获精神平衡的大众群体。老照片系列是由山东画报社最先推出的,由于市场反响好,其它出版社便一拥而上,并且推陈出新,愈益精良。最终使得怀旧图文书成为流行的文化消费品牌,并在一段时期里成功发展了范围涵盖广泛、经济收益明显的怀旧文化产业。但是,借助大众传媒的强大势力,按照消费社会的逻辑形式所进行的怀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无形中也改变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在不知觉中制造了一个新意识形态的神话。

编辑野生太岁肉灵芝整理http://wode8898.ebdoor.com/严禁转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ce0d28aa0116c175f0e48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