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

2022-05-05 03:2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欢迎阅读!
公共关系学,中国,发展

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公共关系实践进人中国,应以20世纪60年代公共关系登陆香港、台湾地区为发端,而中国大陆则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学习公共关系、研究公共关系和从事公共关系的热潮。当然,公关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许多挫折但总体看来,公共关系在不断发展,影响在不断扩大,而且前景也被众多业内人士看好。

综观20年中国大陆公关发展史,我们发现,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传入中国后,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由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业组织向政府组织逐步发展的格局,而且发展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当代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积极引进、迅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和职业,开始引起了中国人的广泛关注。在深圳、广州等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开始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模式,设立公共关系部 1980中港合资的深圳蛇口华森建筑设计顾问公司率先成立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性质的专业公司。1982年,深圳竹园宾馆成立公共关系部,开展以招徕顾客为目标的、扩大影响的服务性公共关系活动。1983,中外合资的北京长城饭店成立公共关系部,并因成功策划接待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而名扬海内外。1984,广州中国大酒店设立公共关系部。后来,广东电视台以宾馆、酒楼的公共关系活动为题材,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反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19849月,我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家公共关系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公共关系部正式成立。 至此,中国人用照搬照抄的 式初步完成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导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进人了一个全面引进的高潮时期,专业性公共关系公司、公共关系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同时,公共关系教育培训以及公关理论研究也发展迅速。1985年,伟达公司和博雅公司这两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公共关系公司先后进入中国。其中,博雅公司与中国新 闻发展公司于19867月合作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198612月,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公共关系协会。19875月,全国权威性的公共关系社团组织——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许多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部开始运19851月,1985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深圳市总工会举办全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培训班。9月,深圳大学率先设立公共关系专业(专科) 此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相继讲授公共关系课或开办公共关系专业。198611月,中国社科院编著的《塑造形象的艺术——公共关系学概论》正式出版。同年12月,王乐夫、廖为建等人的公共关系专著问世。从1988年起,全国公共关系组织联席会议相继在杭州、西安、广州等地召开。19881月,中国公共关系第一家专业性报——《公共关系报》在杭州创刊。19891月,中国第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公共关系杂 ——《公共关系》在西安创刊。上述活动,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次推向了高潮。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进人了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公共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1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薄一波等同志在贺词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公共关系取得的成就。1994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促进了中国公


共关系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国际化。1994年,中山大学被教育部批准开办部属院校第一个公共关系本科专业,随后在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点招收公共关系方向的硕士生。至今,所有的本科院校全部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约有20多所学校开办了公共关系大专专业。全国公开出版的公共关系专著、教材、译著、工具书已超过1 000多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公共关系教程》《中国公共关系大辞典》等。而这一时期,学术研究活动活跃,中国公共关系的一些学术流派开始产生,如形象学派、协调学派、传播学派、管理学派等,从而加深了对公共关系的研究。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全国有一大批公共关系专家、学者分别主持、策划、操作企业公共关系、企业CIS、政府公共关系、城市CIS 二、和城市形象建设。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不和谐音符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受到阻碍,开始由高潮阶段步入低谷。这一时期,许多地方性的公共关系公司纷纷消失;企业中的公共关系部也被撤销,或者是有公共关系部也形同虚设;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且数量急剧减少。实际上,这并非偶然产生的现象,它有其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原因。其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在短时期内似乎是一片繁荣、歌舞升平,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当时,人们对公共关系的引进和运用,都是机械的模仿、一股脑的拿来主义,结果是层次较低、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引进的理论没有消化、没有创新,有的也不符合中国的民族文化习惯。所有这些深层次矛盾爆发的结果,最终祸及公共关系自身的发展。其二,国家 对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时,取消了公共关系这一本科专业,这对当时满怀激情的公共关系专家、学者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使得当时形势大好的局面消失殆尽。其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关键的体制转型时期,许多企业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适应市场经济的内部改革之中,从而在人、财、物上对公共关系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公共关系事业停滞不前。其四,人们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存在诸多的误区,这些现象却没有引起公共关系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而加以校正,从而使得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例如,在当时许多人对公共关系持有一种庸俗化的理解,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种美女公,是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而且许多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也秉承这些原则,取得了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公共关系几乎无所不包,它既可用于政治,亦可用于经济,还可用于个人交往,总之它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过泛化的论调。他们不知道实践性科学的自身特点,而公共关系学与其他学科实际上是既互相交融又互相支持的,结果使得人们形成一个错觉——公共关系完全可以用其他技巧来取代,此时公共关系部成了不折不扣的杂务部、不管部,其权力完全被空心化。正是因为上面所述的种种原因,使得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挫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理解这门科学,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切又为公共关系以后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中国公共关系前瞻

1984年中国一如公共关系,到现在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 1 中国公共关系的理念向国际化发展 2 中国公共关系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3 中国公共关系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也日趋国际化


现代公共关系学的发展 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 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技术手段日以现代化 社会管理功能多元化 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民族化和公共关系意识的普及化 规模日益扩大,影响进一步加深 新技术新手段

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交流更加频繁 传播媒介和通讯手段的多元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8b3a12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