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

2022-12-06 09:48: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 》,欢迎阅读!
管理目标,社会责任,视角,基于,财务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

作者: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3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财务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标的多元化。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生存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因此,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体现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财务管理目标演化分析

随着财务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财会实务中经验的不断累积,财务管理目标不断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及社会责任,以更好地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管理目标发展的不同阶段纵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演化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阶段,包括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第二阶段是实现与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的阶段,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方利益,使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最大满足。第一阶段财务管理目标出自新古典学派的学者,他们认为在企业营运过程中,企业所有者所提供的货币资本或者物质资本是最为关键的资源,是企业赢利之源,因此,把实现企业所有者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第二阶段的财务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综合考虑股东、债权人、员工、管理者、供应商、社会公众等所有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群体。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转变的动因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每个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原则、关注点、理论基础等方面不同,都有自身的缺陷,通过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使之更加科学指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另一个则是对企业产权理论认识的变化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在企业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誉、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比重大大提高,无形资产的所有者也逐渐成为企业的主体,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原有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价值的创造主体也随之变化,“股东至上”的逻辑受到挑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断变化。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认为任何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等,企业是“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弗里德曼在1984 年《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首先将这一理论明确提出来,之后,布莱尔、多劳逊、米切尔等学者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共同完善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框架和实际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界定不清,就无法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弗里德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也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做利益相关者。弗里德曼的观点与当时西方国家正在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不谋而合,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赞同。




认同利益相关者的学者认为,凡是主体利益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群体和个人,都应纳入企业考虑的范围。利益相关者理论兼顾包括股东在内的各方相关者的利益,这是与“股东至上”理论的最大区别。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还包括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将股东、员工、社会团体、政府等主体的利益统筹考虑,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三、包含社会责任在内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分析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它与社会责任的结合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

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逐渐丰富,不仅局限于企业常规的慈善性活动,更增加了环境、资源、民生等内容。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承担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短期可量化价值降低,但是从长期看,有利于企业塑造和提升自身形象,是一种长期的宣传与促销手段。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承担与企业自身相称的社会责任。过分强调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忽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会丧失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最终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负担。因此,把履行社会责任嵌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里,合二为一,相辅相成,有利于企业的全局与长远发展。

()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

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保证企业在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

使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对社会责任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使市场经济高效良性发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任何一个环节的参与方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在生产过程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社会就不能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涉及股东、债权人、员工、社会团体等多方利益,关心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实现股东权益的增长、员工工资福利的改善、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等,都是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企业通过平衡公司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同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作为多种资本的集合,是一系列经济性和社会性契约的集合体,在设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问题,而目前能实现这种平衡的财务指标是“企业社会增加值”。股东的利润、债权人的利息、员工的薪酬、政府的税收等都包含在公司的社会增加值之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社会增加值,有利于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增强公众、政府对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途径

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相容。在实现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企业股东财


务最大化的实现可以主要依靠公司治理机制的实现,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应该通过法律、合同、协议等契约的形式予以事前确定,保证企业股东财富实现的同时,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亦可以实现。具体而言:

()公司治理必须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是联系各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合理的公司治理必须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首先,改革股东本位的治理结构设计,建立企业的利益关系人董事制度。除了由股东推举出的董事之外,独立董事、职工董事、银行董事等都可以出现在董事会的组织构成中,并明确外部利益关系人代表对企业重大财务决策的质询、听证权利,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其次,有相应的财务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责任目标的实施。有共同的财务利益分享机制,利益相关者都应从企业财务收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建立共同的财务决策和监督机制,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有平等的机会参与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如让利益关系人代表进入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监督企业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重大财务行为。

()提高经营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企业在谋求自身的经营效益的过程中,不但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且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全局和长远的发展战略中,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一味地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将不可避免地削弱企业的社会责任。

政府及社会团体通过制度的创新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健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加强国际交流,引入先进的理念;加强企业道德教育,形成系统、有效地培训机制等。

()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创造有效的监督环境

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及舆论监督环境,以保障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如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社会和环境业绩,保证利益关系人可以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企业行为的约束作用,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以低成本获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监督形式,将使企业及其经营者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从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作者简介:路平(1972-),女,山东聊城人,会计中级,从事会计管理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902664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