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

2023-01-30 18:09: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河大合唱》,欢迎阅读!
黄河大合唱

(一)《黄河大合唱》作品梗概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部气魄宏伟的音乐史诗。这部作品真实而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艺术性上达到了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作曲家汲取了外来音乐创作的经验,扎根于中国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当中,创作出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里程碑式的不朽之作。这部伟大的作品近七十年来一直鼓舞着作曲家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舞着中华民族向着光明未来奋进的步伐,至今仍是中国音乐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之一。

《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文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就合唱而言,给人以音乐文学协奏的感受,歌词与音乐意境高远,形式灵活多样,富于歌唱性与音乐性,贴近人民大众,雅俗共赏,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节、戏剧性渲染刻画人物,从艺术鉴赏上看,他还带有西方“康塔塔”的成分。《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出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在延安首次上演。1940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文艺现象发表意见。 冼星海

生平: 冼星海是 国现代著名的音乐,他出生于1905611,19451030日病逝于前苏联莫斯科.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在新加坡生活和学习,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上海国立音专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达延安,"鲁艺"音乐系教授音乐系主任,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音乐作品和大量论文.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称号.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 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

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命方向,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三)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过程

193810月,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杭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景观惊呆了。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的震撼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造一部长篇朗诵诗。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他写成歌词。稍后,光未然再也安奈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5天口


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唱。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的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势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冼星海于3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里 6天的时间!这虽然还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冼星海又将其完善成一部音乐巨作。

二、“大合唱”体裁介绍 (一)西方大合唱简介

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一种音乐体裁,包括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还有朗诵,擅长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富于史诗性与戏剧性,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西方大合唱简介:欧洲的大合唱自十七世纪起开始形成,主要有圣乐大合唱、清唱剧(也称神剧)、康塔塔等形式。像亨德尔创作了《弥赛尔》《桑拾》等32部清唱剧,巴赫写有200多部康塔塔。古典主义时期以来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名作。像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等。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创造性的加入了大合唱的形式,并命名这部交响曲为“合唱交响曲”

西方合唱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在巴洛克以前,主要是无伴奏合唱教音乐,如弥撒、安魂曲、圣母悼歌、圣母颂歌、感恩赞、哀歌等,都是在礼拜仪式中用拉丁语演唱的。于此同时,还有世俗体裁或半宗教、半世俗题材的复调合唱曲如克拉苏拉、经文歌、牧歌等,常用母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或混用拉丁语和母语演唱,有时采用乐器伴奏。

(二)中国大合唱简介

自二十年代以来,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我国音乐家开始了中国大合唱的创作历程,其中出现了如赵元任的《海韵》、黄自的《长恨歌》等著名作品。《黄河大合唱》无疑是中国大合唱创作的乃至中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解放后,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肖白、王强、张英民的《幸福河大合唱》,肖华作词及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的《长征组歌》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赏析 一、《黄河大合唱》分析、介绍 《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艺创作史上的一个经典,中国音乐创作乃至民族精神的象征。这部作品的冼新海根据光未然的词作,仅用了一个星期,1939331日在延安创作完成。它是冼新海最杰出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祖国壮美的河山,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景象,并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发出了战斗的警号。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用交响大合唱的形式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用朗诵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八个乐章各自独立又有机联系,结构严密、统一,情感的发展步步高涨,并在曲终时达到高潮。作者吸取了群众歌曲及民间音乐的素材,创造性的运用外来大合唱的体裁样式,以典型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创作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创世之作。

(一) 第一段:“黄河船夫曲”介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9f9b87f705cc17552709c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