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气候变化及米氏理论的粗浅看法@

2022-06-27 22:3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地球气候变化及米氏理论的粗浅看法@》,欢迎阅读!
米氏,粗浅,气候,看法,地球

关于地球气候变化及米氏理论的粗浅看法

刘宇夫

米氏理论认为地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主要取决于外动力因素(也就是一些天文因素)。外动力又主要通过对北半球高纬度的作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对于前者而言大家多持赞成,而对于后者而言就颇受争议。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很少有人能确定并证明出地球本身能产生足以与外动力的鲜明作用和鲜明周期性相抗衡的能力。毕竟相对于地球自身而言,宇宙的能量是巨大的,是难以比拟的。这也是米氏理论对于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之一。但是,果全盘接受米氏理论,我们又会从资料里面发现许多与其相出入的数据。作为初学者,其实我们很难透彻地识别具体数据,而只要假定其中一个数据准确无误,那么从证据上讲我们似乎就可以判定米氏理论的片面性。既然我们暂且无法获得大量的检测数据,那么我就先从逻辑思维方面略微提些看法。

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全球性,气候变化是一体进行的,有人强调冰盖作用,有人强调温室气体作用,实际上大家强调的是某一个或某些个物理机制对地球整体的影响。但与纯物理不同的是,地理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质系统。任何地理尺度上的数值波动,地球上的所有因素或者说是所有的物理化学机制都或多或少的牵扯进来并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想把某一物理机制或某些物理机制提升到一定高度来作为地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力量的话(单因子驱动或多因子驱动),首先要找出地球上所有的物理化学机制,并一一排除其驱动气候的可能性。这不但十分麻烦甚至无法完成。但这样做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为我们每假设出一个物理机制后,实际上我们把它当成了一个因素,而当检测这个因素时我们又不得不拿出一些结果来,但我们所获得的这些结果(或者说是数据)又必然是所有原因的共同产物。多种甚至是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原因(又非并驾齐驱的)所造就出的结果本身就和单个原因或几个原因构成一种非对称的关系。所以往往显得许多理论和假说都本身没问题,但一拿到现实机制中去尝试又难免觉得有失偏颇。《低纬过程轨道驱动》中谈到,“以八九十年前的计算技术,唯一可行的是抓住一点、重点突破,米氏对北纬65度夏季辐射量进行计算,确为当时之壮举,并获得一定成就。但随着„„应当全面考察辐射量变化对于气候系统的影响„„”。如果说米氏的理论有其历史局限性的话,我又不得不怀疑我们本身所处的时代也概莫能外。其实地球气候变化是一个极具整体性的东西。如果我们只证明出某一纬度或某些地区它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不能说它们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之所在。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任何一个具体位置其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幅度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地带影响方式(这些驱动因子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所占的分量有很强的变动性),这可能使得我们对具体地点数据的索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而言易于走入误区。地球上的各个要素都在起着相互抵消或支撑的作用,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非周期性的因素。因此我认为找数据去支持各种各样的假说还不如先完全了解清楚地球本身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更为稳健。

总之,如果我们认同单因子驱动抑或多因子驱动的观点,那么这一理论假说很可能会在地球的某一点上获得一定的数据支持,又在另一点上遭到一定的数据抵触,从而使整个研究的深入难以得到系统的配合。我认为不同的地点甚至不同的地区进入新的地质年代也存在时间甚至性质上的差异。它们受不同的机制影响且程度不同。简单地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再拿某个机制或某套理论去贴靠现象,我认为是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更何况几个地区或者几个物理机制完全领先于整个地球整体或其他某个地区的可能性是难以证实的。而更强大的因素则应更受重视,即全球各要素或各部位间极其敏感的联系性和循环性,它们的这种联系性和循环性如果能合为一个数值,则它的作用必强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物理机制所影响的地球上的各个点的数值。而且如果某一个因素或某几个因素起着强烈的决定作用的话,实际上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岁差的波动会被迅速放大,而似乎不会仅仅产生“地表温度只不


10k左右的变化《地球气候变化的米氏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果 甚至有可能使得整个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冷或越来越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d13d18fc4ffe473368ab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