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曲高和寡

2022-12-13 00:1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曲高和寡》,欢迎阅读!
曲高和寡,典故,成语

精心整理

成语典故:曲高和寡

客有歌子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释义曲调越高雅,跟着唱的人就越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故事宋玉是战国时楚国着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e8685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