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古诗词中的悲欢聚散

2022-09-30 06:1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那些古诗词中的悲欢聚散》,欢迎阅读!
古诗词,悲欢,聚散,那些

教学随笔

那些古诗词中的悲欢聚散

长安四中 姜红敏

最近,高三的温习已进入到如火如荼的时期,作为攻关难题之一的古代诗歌鉴赏,再次被提上训练日程。我留意了一下,发觉古诗词中表达“伤别离”类的作品较多。从本学期开学到本周末的四次检测中,有三次诗歌鉴赏题都与“惜别离恨”有关。将以前的温习资料整理了一下,略做统计,找到了二十句与“离别”有关的诗句,其中有十句前人们表达的“离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今天就让咱们一路走近那些古诗词中的悲欢聚散,领略其中无尽的意味。

1.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坐》 很明显,是后世“掉书袋”的辛弃疾化用了屈原的诗句。用在被召进京的离别宴上,面对生死未卜的前途,屈原的这句诗简直确实是辛弃疾心声的真实写照,信手拈来,抒写心志,传神之至。

2.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这两句诗出处相同,表达的情感相近,但互为因果。或许正是由于“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相思相望不相亲,才产生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无尽悲伤。

3.

聚散理之常,聚散安足惊。(晋.李克《松许从诗》

人有悲欢聚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两句诗都表现出了诗人在聚散眼前的淡定与豁达,既可宽慰友人,亦可用于自慰。只是李克的诗直抒胸臆,来得畅快;苏轼的词由物及人,推及常理,略作婉约。

4.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李白《金陵酒肆离别》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世别意长。(宋.严仁《鹧鸪天.惜别》

假设不认真看,有人可能感觉这两句诗一样。

一样表达“惜别”之情,两人都用了夸张和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写出了离恨的繁重。但我感觉李白的“问”


更显“诗仙”之豪迈;却是严仁的“识”,略显沉郁,有儿女之态。

5.

岐路分襟易,风云促膝难。(唐.骆宾王.《秋天别侯四》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两句都有“难”,是啊,“分襟易”“相见难”“别亦难”,别后“促膝(更)难”。一个在唐初,一个在唐末,将前人面对离别的伤感和难过之情写的呼之欲出。

6.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唐.李白《江夏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可能是出于同一人之手的缘故吧,表达的离别之态很相似。都是友人乘帆已远去,送别之人仍在江畔眺望,目光所及的地方,只见长江之水滔滔东逝。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将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足以可见前人之长情。

7.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唐.宋之问《留别之望舍弟》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宋.秦观《虞美人》

离别宴上,一杯一杯复一杯,只求速醉,怕的是清醒以后为别伤怀。前人的重情重义、惜别惧离,真让人为之感伤。想一想今人的薄情寡义、重钱轻诺,真是汗颜啊!

8.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唐.王勃《寒夜怀友》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清.纳兰容假设《画堂春》

这两首诗词,一个怀友,一个思妻,情感之真挚,让人动容。是啊,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深。这辈子,假设没有一个知己,知音,岂不白活?惟其宝贵,因此倍感珍爱,一旦不能拥有,方感噬心之痛。

9.

莫怨异乡暂别离,知君处处有巴结。(唐.高适《夜别韦司士,得城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高适是唐朝边塞诗人,或许是边塞雄奇壮阔的自然风光的熏陶,或许是疆场严阵以待、刀光血影的历练,铸就了他豁达豪迈的性格。因此面对离别,他显得更超然潇洒一些,总能从别情愁绪中跳出来,宽慰友人,前途很光明,明天会更好。给人以无尽的鼓舞和感召,让人心中温暖,再也不伤别离,内心升腾起对以后美好的希冀。

10.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宋.欧阳修《浪淘


沙》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铃》

与其他的离别诗不同,这两首诗都采纳了想象虚写,确实是尚未别离,在离别的当口,想象分离后的孤单与冷清。然后用问句引发对方的同感,缠绵悱恻,更见情致。

11.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12.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宋.司马光《西江月》 13. 金风玉露一重逢,便胜却人世无数。(宋.秦观《鹊桥仙》 14. 久别偶重逢,犹疑是梦中。(清.翟灏《通俗编》 15. 人一辈子有聚散,岂择衰盛端。(唐.杜甫《垂老别》 16.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17. 高楼送客不能醉,孤单寒江明月心。(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18. 青山一道问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送柴侍卿》 19.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唐.李白《菩萨蛮》

20.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刻月缺花飞。(元.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跋文:

有时候感觉人真是被逼出来的,有时候又感觉处处留意真是有效途。持续带了五年高三,年年都与诗歌鉴赏打交道,翻阅了许多资料,做了无数题,但从来都没想过整理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去年申请了西安市的小课题后,每次上课或翻书,我都会留意与自己课题研究有关的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感觉自己施教的思路清楚了,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方式和熟悉。偶然静下心来写东西,发觉笔下比原先顺畅多了,那些古诗词中的美词佳句,记忆犹新,对前人的难言之情、难状之貌也有了更多更深的体悟。

这篇随笔我用了一节课的时刻整理,在监考时将其付诸笔端并打印出来,总共的时刻没超过两小时。因此,我感觉有目标式地多留意是有益处的,人偶然那么“逼”自己一下,也是有成效的。感激课题研究,让我少了惰性,多了试探;有了目标,没了盲目。

2021-3-2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4f0c1c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