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通感高三语文上册教案

2023-03-15 06:0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修辞手法——通感高三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
通感,修辞,上册,教案,手法



《修辞手法——通感》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 适用对象:高中生

一、教学背景:高一学生对修辞手法不陌生,尤其熟悉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入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学习。但由于通感和比喻有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修辞手法,因此需要对它们加以区分,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能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从课本中的句子引出新的修辞手法——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通感的定义: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所以又叫“移觉” 表达效果: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3、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讲解:“缕缕清香”是嗅觉,“渺茫的歌声”是听觉,由嗅觉






向听觉转移,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通感和比喻的区别: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比喻是用听觉来写嗅觉。因此,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而通感主要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 4、分析例句 1、你笑得很甜。

分析:“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是味觉,“笑”是视觉,这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5a6d6d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0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