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伐檀

2022-09-21 23: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两首(伐檀》,欢迎阅读!
诗经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教学时数 2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2.教师范读《伐檀》全诗。 3.字词注音诠释。 (1)坎坎kǎnkǎ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干兮,“干”“岸”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干”应读“àn”不读“gàn” (3)(jià)(sâ)稼,播种;穑,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4)狩(shòu)猎(liâ)都是打猎。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5)涟(lián)、直、沦(lún) 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沦”是口语。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 (6)廛(chán)、亿、囷(qūn)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囷,指圆形的仓或囤。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 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餐,吃(饭);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飱,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 4.学生齐读一遍。 5.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三、课文研习。 1.“赋”的运用。 《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 “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多么繁重的劳动啊!不仅要砍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这些艰苦的工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 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铺陈。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2.“兴”的运用。 “河水清且涟猗”


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 “兴”《诗经》中运用得较多。《关雎》中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成对成对的关睢在河中的陆地上戏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 “兴”,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常常“比兴”连称。如《王贵与李香香》中有一节诗: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 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这第1句诗,既是比,又是兴。“落火星大火烧”,既是比喻穷人闹革命,又是兴,“都红了”创造气氛。 3.句式研究。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不是设问句,因为没有自问自答的形式,也不是启发思考引起注意。也不是反问句,因为从意思看,不在于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那就是一般的疑问句吗?也不是。因为它不在于提出什么疑问,它是在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责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伐檀》全诗。 2.分析《伐檀》结构上的特点。第二教时教学要点 一、复习《伐檀》 二、讲析《硕鼠》“比”的手法和“呼告”修辞格。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抽查学生背诵《伐檀》的情况。 (二)默写《伐檀》的起兴句。(各段第3句) (三)口头回答问题: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特殊的疑问句——激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反语。 二、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伐檀》,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声,仍萦绕在我们耳边。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这首诗有力地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今天我们学习《硕鼠》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所表达的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叛逆之情,对奴隶主的讽刺鞭挞,更有力度和深度。现在我们齐读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硕鼠硕鼠 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动形象,直呼其名,极含蔑视嫌弃之意。 2.莫我肯顾 是宾语前置句,它正常的顺序应是“莫肯顾我” 文言中宾语前置(详见高中语文第四册325页至336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二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这种句式,介词的宾语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的第一种情况。 3.“逝将去女”,逝,往,过去。从“辶”旁的一般同走路有关,如“造、适、进、追、达、过、迁、逃、返、巡、遁、逐”等,这“逝”也同“走路”有关。有人认为“逝”是通假字,通“誓”“发誓”的意思,其实是似是而非,“逝”译作“往”更能体现奴隶们追求理想乐园的意思。“女“,“汝”全句可译为:“我们将要离开你们而到美好的地方去。 4.“莫我肯德”“德”本是恩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施恩的意思。 5.“爰得我直”,爰,才、乃。直,公正的待遇。 6.“谁之永号”之,助词,不译,主要是凑足音节。永,长。号,哭。四、课堂练习一。 《伐檀》和《硕鼠》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写法,每章字句大体相同,只在每节相同的位置上换了少数几个字。例如《伐檀》中每节第1句只是第四个字不同,分别是檀、辐、轮三个字,其他字都相同。现在请同学们把《伐檀》和《硕鼠》两首诗中替换的字找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fc7d1ddcc175527062208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