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亭记》译注

2022-12-31 19:0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君子亭记》译注》,欢迎阅读!
译注,君子

《君子亭记》译注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2],驾楹为亭[3],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4],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5],遇伏而隐[6],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7],中采齐而协肆夏8],揖逊俯仰[9],若洙泗群贤之交集[10];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11],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摄[12],处困而能亨[13],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14,虽守方而弗拘[15,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16],其处雍雍[17],意适而匪懈[18],气和而能恭,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 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19]。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0],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21]。”

【注】①何陋轩: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伐木为轩,自建居所,并命名为何陋轩。取《论语》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 ②《论语注疏》: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儒)则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才名.

【补充注释】参见《王阳明散文选译》P78[1]《君子亭记》:正德元年(1506),刘谨乱政,守仁抗疏忤旨,下诏狱,廷杖上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1508)始至驿,明年三十七岁。乃因陋就简,伐木为轩,名之曰何陋轩,轩成,又建君子亭。以为栖迟之地,而寄坚贞之志,旷达之怀。[2]营:地界.“营”又作“荣”,屋檐两端上翘的部分,通称飞檐。[3]驾:架.楹:柱子.[4]坚:一本作“节"。[5]蛰:惊蛰。出:春笋破土而出。应蛰而出:指出来时如潜伏而起的冬眠动物。[6]伏:伏天。隐:谓长势暂止。[7]珊然:珮玉相击,形容声音清脆。[8]采齐:又作“采茨",古乐曲名。肆夏:古之乐章。此言风鸣翠竹,如乐之作。[9]揖逊俯仰:谓相时作揖拜让,一俯一仰,彬彬有礼。[10]洙泗:二水名,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设教洙泗之上,修诗书礼乐,弟子弥至。”[11]:舜。虞廷:虞舜的朝廷,是圣朝的代称。后:诸侯。《尚书·舜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12]屯(zhān):《周易》卦名,意为困难,挫折。摄:收敛退缩。遇屯而不慑:遇到困难而不恐惧、害怕.13]:亦卦名,意为困阨,迫。亨:通达,顺利.14]应物能当:谓能适应环境,而皆确当.当,适合,确当.[15]守方而弗拘:谓能坚持原则,却不拘.方,正道。[16]翼翼:恭敬有礼。[17]雍雍:和乐从容。[18] 意适而匪懈:仪态闲适而又并非懈怠。匪:通

“非”。[19]“小子”二句:《论语·先进》:“过犹不及."[20]“汝为"二句:引自《论语·雍也》.21]识(zhì)之:记住。



译文

阳明子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竖起柱子,建了一个亭子。亭子的周围种上了竹子,取名为“君子亭”。说:君子之道,具备四4点:虚心而静默谦恭,通达而有节制,有君子的品德。竹节分明而笔直,历经春夏秋冬而枝叶不变,有君子的节操。如同蛰伏的动物一样,应时而出,该潜伏的时候就潜伏起来,风雨冰雪,黑夜白天,什么时候都能适宜,如同君子的之处时。清风吹来,竹声清脆。合于《采齐》和《肆夏》。在风中俯仰揖让,有如洙泗群贤相遇。清风过后,万籁俱静,竹子挺立着,不屈不挠,就像虞舜朝堂上的众位官员,端端正正地戴着礼帽,拿着笏板,立于朝堂两侧,有着君子的仪容。竹子有这四个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这个名字的.

门人说:“先生您是在说自己啊。我见您住在这个亭子中,心地正直而常怀敬慎,虚心静默,大智若愚,不是有君子的品德吗?遇到困难而不恐惧,处境艰难能够改变局势,不是有君子的节操吗?从前在朝廷上,现在处于夷地,都能够适应环境,处事得当,虽然坚持正确的道理,但又从不固执,不是有着君子的处事才能吗?与人交往恭敬而谨慎,与人相处从容而大方,意态闲适却并非懈怠,心气平和而又恭敬有礼,不是有着君子的仪容吗?先生您是不愿意用‘君子’之名称呼自己,因而借竹子来命名。尽管如此,还是有瞒不了人的地方,您把您的房子叫做何陋,就是以君子自居了。

阳明子回答说:“嘻,小伙子的话过头了,但也有没说到之处,您所说的君子的四个特点,我哪里配得上呢?如果说在向这个方面努力,那是可以的.从前孔子不是说,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吗?我把亭子取名为‘君子’,是因为亭子周围种了竹子。但人如果不愿意自己名为君子,就会向小人靠拢的,这怎么行呢?小伙子,你可要记住这个道理啊."





“君子"是中国儒家文人对自我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易经》第一卦乾,开篇即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古之圣贤固然言必称君子,民间也常把“先君子后小人”“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之类的俗语挂在嘴边。在中国人看来,君子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尊称,更是对人格的肯定,西汉杨雄云:“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桓宽说:“贤人君子,以天下为任者也。"《晏子春秋·外篇八》中则有:“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中国人对君子的要求太高,实在不是每日为生活所迫、奔波劳苦的普通人做得来的,就连许多被受人尊重的文人,一辈子也在追求君子之风的路上.王阳明借君子为亭命名,表达了对君子情操的追求。


《君子亭记》译注

亭在中国古建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亭是一种有顶有柱无墙的建筑,作休息之用。古代文人常在亭中歇息,顺便观察风景,发怀古思今之感慨.自隋代以后,逐渐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味,沧浪亭、醉翁亭、爱晚亭等一批名亭都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给亭子命名,不但事关风雅,也成为一件事关文化和思维方向的事,所以,王阳明筑亭于轩外,轩既名何陋、亭子的名当然要与之呼应,表达一脉相承的意思。

《君子亭记》写王阳明被贬至龙场驿之后,是一篇对话体的散文,对话双方是王阳明和他的门人弟子,对话的内容是为什么要给新建的亭子取名君子亭,进而展开对君子特性,以及王阳明本人是否做到了君子四道的讨论.

文章开篇,王阳明便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将君子亭与何陋轩的关系做了交代:“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这段文字不仅仅是一段叙事。文字的背后在表达阳明先生的志向,这种志向就包含在一轩亭的名称之中。《论语·子罕》记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把身居简陋环境却志存高远的文人风骨推向了一个崇高的境界,作为一名中央朝廷曾经的大儒名臣,如今沦为偏僻蛮荒之地的驿站小吏,连生活都难以为继,借何陋轩之名抒发自己高洁的追求,是再勇敢不过了,但是,王阳明却觉得不够又在轩旁筑亭,取名君子,进一步坐实了孔夫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气概。并“环植以竹”,借竹的风骨,更加强烈的表达自己丝毫未曾被现实的残酷磨灭的君子之志.须知,竹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也是一种被赋予崇高精神力量的植物。所以,这里的叙事其实内涵很深,不能简单以叙事论之.

接下来,讨论开始,王阳明借着在亭边遍植的翠竹,以说明为何取名“君子亭”为诱,抒发了自己对君子的四种特性的认识:君子之德、君子之操、君子之明、君子之容。

在王阳明的眼中,君子的四道是一种寄托在对自我严格要求之上的崇高修养,首当其冲的便是君子之德.德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王阳明就借着竹子的内部特点将之描述为:中虚而静,通而有间.这是巧妙的联想和借喻,作为一名君子,首先不能自满,要把自己放到“虚”的状态,以获得“实”的见解。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并对老子推崇备至,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提出的“洼则盈”观点并非儒家的专利,儒家经典《尚书·大禹谟》中说:“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就是同样的观点。作为一名儒学大家,王阳明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感悟,这是需要有极高的谦虚态度和学习精神,所以,他把“中虚而静,通而有间"作为君子立德的前提。

有了德,君子还应该有坚定的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王阳明借竹的外形为喻:“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君子的操守不会随着时间、处境的改变而改变,就像竹无论立于温暖的春天还是寒冷的峭壁,都一样竹叶苍翠,“外坚面直"。此时的王阳明刚刚从中央大员变身边陲小吏,人生境遇正如由春天直堕入冰雪寒冬。王肃在《孔子家语》里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王阳明则借竹喻己,强调出自己君子的操守不变,也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和勉励。

“应蛰面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这一句借竹的生长特性为喻,讲述君子的立身之道,是全文中十分微妙的一句。此时的王阳明正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而被贬,面对朝廷的血雨腥风,他似乎并没有做到“应蛰而出,遇伏而隐”,更谈不上“雨雪晦明,无所不宜”。在这里,王阳明既是在自我反省,也是在自我激励,同时也是对当前状态的认识:君子应该有辨识天时地利人和的聪颖,该出头时出头,该韬光养晦时就该沉默.这里要注意,王阳明从来没有为自己得罪刘瑾获罪而后悔,而是强调自己做得没有错,是符合一个高尚的人格要求而做出的正义之举,是君子坦荡荡的举动。如果为了一点个人利益就放任奸邪,不做趋向正义的任何努力,还有何“明”可言呢?所以,在君子之明上,王阳明在反省自己,反省的不是对错,而是方法合适不合适。对应他前面君子之德的论点,完全符合中虚而静,通而有间的精神.

在简洁的叙述完自己对君子德、操、明的认识后,王阳明话锋一转,用一个抒情的排列句表述什么是君子之容:“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沫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这段文字既有清风徐来或静止时,竹的姿态的入神描写;也有引经据典,将之引向精神层面的联想,夹叙夹议,用竹的姿态做比喻,认为只要一个人能做到俯仰无愧于心,不屈不挠,他的外表就有了一个君子会展现出来的神采。欧阳修曾云“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一个人外表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其实是由其内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看法,以及对自我的要求所决定 的,心不正则容不正。古人说“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人长成什么样是父母给的,精神气质却是要自己修炼得来的。心正不正,会在一个人外在的举止、气质中体现,因此,君子之容其实是一个人思想情操的表象。

文章至此,阳明先生对君子的见解已经说完,等待的就是门人对这段表述的反馈。门人开口即言:“夫子盖自道也。”这句仿佛脱口而出的话语表达了门人对王阳明的认可,他接着用四个反问句阐述了“君子四道”在王阳明身上的体现:……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摄,处困而能亨,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弗拘,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能恭,非君子之容乎?"这四个反问句,句句都针对王阳明的现状和他的表现而言,没有一句空话,可以说是有理有据的赞美,由此可见,门人认为王阳明已经具备了君子的四个本质。门人在对王阳明的君子之风一番赞扬之后,还不忘挪揄一下阳明先生:您这是不好意思赞扬自己,借着歌颂竹的品质变相称赞自己有君子的品格。

但值得玩味的一点是,门人避开了“君子之明”,而以“君子之时"代替,从表述来看,这两者之间是有极大差别的,为什么有意避开“君子之明"这个话题,阳明先生如此入笔,颇具意味。也许是自己也觉得这君子之明不够准确吧,所以借门人之口,又加入了“君子之时”这个概念。应该说,“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弗拘”更加符合王阳明当时的状态.

这一段门人的话十分有趣,究竟是真有其人其言,还是阳明先生杜撰,无可考究,但却传达出两个意思:一是,王阳明在他人眼中、心中就是一个合格的君子;二是,王阳明不仅有君子之风,还是一个随和的人,所以门人才可以和他开玩笑似的交谈讨论。

接下来,王阳明的反应却十分有趣,也可以看作全文最有意思的一段.他先是“嘻”了一声。“嘻”字可作两解,一是作为惊讶的感叹词,二是作嬉笑的意思。在这里,不同的解释带来后面文章两种不同的寓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fd52f3e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