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用)

2022-03-30 22:0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用)》,欢迎阅读!
教案,改造,我们,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



课时安排

改造我们的学习

2课时

章节名称 第一册第四单元 教材名称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备课时间

语文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概括和提要,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概括学习要点,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者批判的对象以及作者的主张,建议。 (1)议论文段落层次的安排,段落的展开 (2)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学习辨证分析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目标 教学 重难点

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学案,多媒体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导入:学生回忆已读的毛泽东的诗文,进入感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二、检查预习

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掌握的成语的含义:

据课文学习重点,要求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三、 带着以下问题通读全文 1、部分与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文章少不了相应的关键句,请注意这些词语的筛选。请首先画出显示文章思路的语句。 2、围绕文章题目,全文是如何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议论文一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符合这样的过程吗?具体说明。 3、回应题目,整体感知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结合课后练习一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师指导:

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问题1、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一、学生朗诵

二、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三、带着以下问题通读全文 1、学生画出显示文章思路的语句。 2、学生读课文,具体说说全文的思路。(结合课后练习一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问题1、学生找第一部分的中心句 学生找 中心句的关键词

学生活动


注意体会关键词的统领作用。

问题2、段落中对应性的语句有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理解对应性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题3中国共产党……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这句中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的语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注意后面部分还有类似的逻辑性极强、语序严密、组织紧凑的句子,将他们画出来。

四、 本堂课内容小结 五、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四 2阅读读本下一课《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师活动

一、学习要点:重点研读第三部分,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要点的方法。

二、学习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脉络。 方法: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注意:一是对应性(明晰) 二是逻辑性(严密) 三、 重点研读第三部分 讨论以下问题: 1、开头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将两种态度进行对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方法:运用比较法,准确筛选出相关信息。 比较:一是要同类,二是要对应,三是要抓重点

3、这部分文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毛泽东历来倡导的语言风格: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 鲜明:主要表现在态度上不含糊。爱憎、对错、肯定与否定非常分明。

生动:大量使用成语、口语、俗语,活泼风趣,灵活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做到古为今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请划出本部分能够体现准确、鲜明、生动语言风格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四、 简读文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1、文章处处充满对比:





问题2、段落中对应性的语句有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学生说说对应性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题3、学生说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

一、 自查上堂课作业:1、练习:解释加点字

2、延安整风运动三大文献:本文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三、 学生重点研读第三部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文章中的语句

四、 学生读文章第四部分、说说论证方法 对比 例证


除了第三部分重点对比外,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也是一种对比(一、成绩;二、缺点)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小而言之,句子中亦充满对比色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因此对比即是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一种手法,而本文更是一种对比论证。

2、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改造我们的学习

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 论证 解决问题 结论



改造我们的学习

对比论证法 例证法



教后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10c587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