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2022-04-10 09:1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欢迎阅读!
苏轼,多样性,风格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 风格多样 豪放 旷达 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 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1


苏轼词作中那些描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的词作也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壁怀古》这两首词有个共同点,都是作于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甚至经历了生命危险、遭受极大不幸的时期。前一首作于苏轼由杭倅调知密州(宋神宗熙宁九年)时,后一首作于他经历“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但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却既不悲愤激昂,也不沮丧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到理想的超脱。

曾有古人论《水调歌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足见对其评价之高。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全词通篇咏月,却又处处关合人事,充溢着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上片借月起兴,下片用月寄情。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有《天问》遗风。其下数句,笔势回折,跌宕多姿。“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又是一种对永恒存在的追寻;它说明作者在儒道的出世与入世,之间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到后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便又豁然开朗,在这永恒的时空里,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自古亦然。既知此理,便不应自怨自艾,对圆月而生无谓的怅恨。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上所有遭受离别痛苦的人们,发出深深的祝愿,真是此句一出,境界自高。

《念奴娇》也是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这种人生哲学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三、苏轼词作风格中的“婉约”

苏轼词中不仅有豪放,旷达。而且他的婉约词也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苏轼虽然对柳永的词风不满,不屑作柳词,但并非不满婉约词,不但不逊于他们,而且时有过之,有些论者往往只看到苏轼对豪放词形式的巨大作用,而忽视了他对婉约词发展的影响。在苏轼以前咏物词不多,苏轼成功地创作了一些咏物其后姜夔等人大量创作咏物词,这与苏轼的影响,明显是分不开的。因此,无论是苏轼婉约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对后世有影响,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咏物词中见婉约



苏轼咏物词的共同特点是“似花还似非花”,好像是在咏物,但又不全是在咏物,而是托物拟人,把人与物写得若即若离、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卜算子》就看似在咏孤鸿,实则却是抒发了作者个人的幽愤寂寞之情,整首词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出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与伤感,正是词中所写“寂寞沙洲冷”黄庭坚对这首词极其赞赏: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熟能至此!

《水龙吟》也是苏轼咏物词的代表作。该词以“似花还似非花”开头,起笔突兀,人入胜;以“点点是离人泪” 结,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全词构思巧妙,一气呵成,以人拟物,刻画细腻,语言清新舒徐,情调幽怨缠绵。王国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贺新郎》中先描“美人”再写“石榴”,最后是“美人”与“石榴”的合图。以其细腻的笔调,深刻的意象,写出了美人与石榴的同命相怜,此时的苏轼也正是与美人,石榴的处境相似,他是在借物抒情,抒发他那被“西风”摧残而怀才不遇的苦闷。



2


2、言情词中见婉约

言情是婉约派词人的传统题材,《少年游》借佳人对行客的怀念来抒写自己对佳人的怀念,巧妙地用“雪似杨花”“扬花似雪”这种迥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来描写离别,写得迥肠荡气,情深意远,婉约之处见真情! 《洞仙歌》中“冰肌玉骨”“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寥寥数语,简约而精练,刻画出这位贵妇人的形象,“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产生了一种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全词描写花蕊夫人摩河的夜景,均历历如画,使人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3其它词作中的“婉约”

言情词和咏物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但苏轼的婉约词远不止这些内容,他的许多悼亡词﹑怀古词﹑赠人词﹑写景词﹑纪行词等也是以婉约见长。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最著名的悼亡词,作者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对逝去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揉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结尾“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文笔的萦绕回环,细腻绵密,真是念之断人肠啊 苏轼在徐州时作有《永遇乐》。这首怀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并没有花多少笔墨来写古,而是偏重于写景抒慨,但却充满了怀古之情。词中尽是“明月”“风,水,鱼,荷,鼓”“燕子楼”“黄楼”这些景物的凸现,但却在这清幽,婉约的景物之中叹到“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历代诗余》引《高斋诗话》)据说他曾“以燕子楼空”三句话秦淮海(即秦观),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贵神情不贵迹象”,这是苏轼重要的美学思想。他一向反对过分胶著,强调神韵,强调弦外之音,音外之意。



举例的局限在于,不管举了多少,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据《东坡词》及单春秋搜集的《东坡词补遗》,收有苏轼词作之五百之余首,若均加以评论,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因此仅选这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加以评析。

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作中,我们分明看到了苏轼的豪放,旷达,婉约。因此,仅以“豪放“来评价苏轼,不免有些片面,苏轼词作的风格不拘泥于一种,而是具有多样性的。



注释:

1.王灼《碧鸡漫志》。 参考文献:

[1]林伟群,陈永强合编《 古典文学常识百题》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7年版 [2]曾枣庄著《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版 [3]李振国主编《 宋词译评》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版

[4]唐圭璋、缪铖、叶嘉莹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19d7a5514791711cc7917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