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2022-05-06 14:0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性格特征》,欢迎阅读!
陶渊明,桃花源记,特征,性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作者:龙雪梅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8

【摘要】《桃花源记》写的是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关键词】陶渊明性格 归隐田园 世外之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80-02 一、从《桃花源记》的创作看陶渊明性格特征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陶渊明因为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之。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二、从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看陶渊明性格特征

对于陶渊明的隐居行为,纵观其整个思想,其主要原因是对封建社会的全否定。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由于人们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政治的腐败、世道的恶浊,促使陶渊明在发出感慨之后归隐。一种理想社会: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然而,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要想脱难黑暗的现实社会,看来只有脱离尘世。家乡发生的这类事件,陶渊明是目睹过的;前些朝代发生过的这类事件,陶渊明也从书上看到了。(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主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家乡人民的逃难,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人民的逃亡,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特别是晚年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遭遇,相互紧密地掺和在一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这就是陶渊明所幻想的乌托邦——桃花源。 三、从桃花源的政治主张看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世外桃源,一向被人称为是远离尘俗、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化社会。这个乌托社会模式的设计者就是东晋的陶渊明。他在《桃花源记》中兴致勃勃地向我们描述了这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幅诱人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家有余粮,路不拾遗,只管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惬意日子。与外界全然隔绝,以至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连生活的年代都不知道了,真是逍遥得可以!可这样的景象是怎样在作者心中产生的呢?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的仕途及生活。 陶渊明而立之年经人推荐,谋了一个小小的官职——江州祭酒,但很快他就辞官不做了。这与当时险恶的官场环境有关。朝廷无人莫做官是对当时社会风气最好的诠释。而当时,陶渊明的家世已经败落,全无政治背景的他想入朝为官并有所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偏偏陶渊明又是一个颖脱不群、个性孤傲、不甘心混日子的文人,与同僚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他的人际关系实在算不得好。很多官场污秽、黑暗的勾当更是他这样的一介书生所想像不到的,所以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少日自解归,也就是辞官。

陶渊明第二次出仕,是到桓玄谋了一个佐吏的小官。可他很快发现桓玄野心勃勃。非等闲之辈,就不愿再与之同流合污了。

当刘裕从京口出发讨伐桓玄时,人到中年的陶渊明立刻整装起程,跑到京口去做了刘裕的参军。可是,他到刘裕军中一看,原来这个新崛起的权贵也并非可信之人。刘裕性情残暴专横,任人唯亲,下属多有不满,军中怨言四起。陶渊明懊恼至极,留书一封,跑回家去了。 出山,归田;复出山,复归田。经过四次折腾,陶渊明已是心灰意冷。后来去做彭泽县令时,卑已对当年的抱负和理想不抱任何希望,因此在县吏告诉他应束 带见之,以恭敬的态度来接待上级官员视查工作时。陶渊明解下官印,慨然返乡。这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隐居后,两场无情的大火又把陶渊明的宅邸烧得干干净净,在简陋的草庐里,陶渊明度过了多少凄风苦雨啊!我们看看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描写的自况:闲情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特别是晚年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遭遇,让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只得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幻想之中。于是,一个美好社会的胚胎,就这样在陶渊明心中孕育而成。这就是诗人幻想的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而自得、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乌托邦——“世外桃。于是一篇以渔人捕鱼经历为线索,有着新奇曲折故事情节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问世了。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用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桃花源记陶渊明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 ,说明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桃花源那样不问世事,平静平安,怡然自得的平凡乡野生活的向往。

现代社会喧嚣而躁动,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或许我们再回头审视古人的理想所在——桃花源时,也许会领悟到这一理想的永恒魅力之处。毫无疑问,桃花源代表的是一种理想家园,但我更把它看作是一种生活状态。当有一天人能心无旁骛,自由自在地驰骋于天地间的时候,对于人本身来说,何处不是桃花源呢? 参考文献:

[1]钱振新 说《桃花源记》的创作基础 [2]田毅 试论陶渊明桃花源理想的社会根源 [3]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魏晋玄学与政治思想 [4]萧统 《陶渊明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1ec593b85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