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响堂山石窟

2022-10-23 22:0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南响堂山石窟》,欢迎阅读!
石窟

南响堂山石窟

作者:李立华

来源:《乡音》 2020年第12



/李立华

北齐王朝存在于公元550577年,只有区区27年,有史上“最短命王朝”之称。南北响堂石窟,作为北齐遗物,见证了千余年前一个“短命王朝”的兴衰,留下许许多多传说。

见证千余年前一个“短命王朝”

“南响堂,北响堂,南北响堂响南北”——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上的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南麓,北响堂山石窟坐落在北鼓山西腰,二者相隔15公里。

响堂山石窟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420年、386年,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两大政治格局——南北朝。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其中,北魏建都山西大同,当时叫作平城。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北魏的皇室贵族多崇信佛教,他们在洛阳东南伊水河畔的龙门山下建筑了龙门石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大丞相高欢因“洛阳无险可据”来到邺城,他的二儿子高洋后来定都于此,建立北齐,并追认他为高祖。

受北魏影响,北齐的皇室、贵族多崇信佛教。而且,这种“崇信”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们将国家财产分成三份,其中三分之一供养僧尼。耗资巨大的响堂山石窟,堪称崇信佛教的北齐王朝的精神家园。

两座响堂石窟,北先南后。有一种说法,北响堂山石窟的开凿,主要是为安葬北齐高祖皇帝高欢。南响堂山石窟的开凿,则是用于北齐皇帝往来于陪都晋阳与邺城之间沿途休憩的离宫。相比于北响堂山石窟的皇家气派,南响堂山石窟更世俗更富变化,仿佛一个“私家”石窟,二者之间好比江南私家园林与帝都皇家园林的差异。因此,观赏响堂石窟,最好先南后北,这样才有渐入佳境的意趣。

位于鼓山南麓的南响堂山石窟,现称“响堂山石窟博物馆”。在“高德地图”上查找“南响堂山石窟”,会把你导航到景区原来的入口 —— 一座宋塔下。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各层出檐,檐下仿木斗拱,逐层收分。塔刹损毁,当代人用水泥进行了保护性修建,尖丘状塔刹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但整体看依然是一座古朴的好塔。门洞右侧嵌有一方清嘉庆年间的石碑,字迹清晰,有少数损坏。从碑文来看,该塔始于隋开皇年间,大约在公元1803年进行了补修,主流说法一般称其为“宋塔”,看来这座砖塔年代存有争议。

残破的石窟触目惊心

响堂山石窟博物馆分为展厅和南响堂寺两部分,南响堂寺又包括石窟院和禅房院两部分。禅房院东侧有一个侧门,可跨入石窟院。石窟分为上下两层,20世纪30年代,曾有日本学者来这里考察,将石窟进行了编号,总计为7个洞窟,依次为: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佛洞、释迦洞、力士洞、千佛洞。我国当代文物研究专家对此极力反对,认为所谓7个洞窟是从平面看,其实南响堂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楼阁式塔形窟,应是三组大窟。由此,中国学者提出了“塔形窟”这一概念。

行走在洞窟和洞窟之间,似乎穿越到了佛教盛行的年代。只不过,石窟破坏得太触目惊心了!大部分塑像都被敲去了头,墙外壁一些装饰花纹也未能幸免,洋洋大观的北朝石刻精华,如今百不存一。所有石窟,几乎全是残像,身躯也落满了灰尘。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


中说,响堂山石窟“窟前廊柱均八角形,柱头、柱中、柱脚均束以莲瓣,柱上更作火焰形尖拱,将当心间檐下斗拱部分完全遮盖。其全部所呈现象最为凑杂奇特”。这个石窟门口,北齐特有的那种颇有点儿异域味道的廊柱轮廓还在,约略可以见证梁先生的记述。

高阿那肱与南响堂山石窟

说到南响堂山石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高阿那肱。南响堂山石窟的开凿,就是高阿那肱精心策划的一项“谄媚”工程。高阿那肱究竟何许人?他是北齐大丞相。高阿那肱自幼随父亲从军,虽没有什么才干,但擅长溜须拍马,很快混成了左丞相。《北齐书》上这样记载:“高阿那肱才技庸劣,不涉猎文史……奸诈、佞巧,工于心计。”

北齐时,每年寒暑之交,皇室贵族都像候鸟一样有一场大迁徙。高阿那肱经常陪同皇帝往来于晋阳与邺城“二都”之间。此前,他的官场仇人唐邕被他设计陷害贬官。贬官后的唐邕在滏口陉鼓山之腰的石窟寺(北响堂)吃斋念佛,刻诵佛经,汇聚了很多僧人,也为皇帝迁徙途中提供了休憩之地,受到皇帝赞赏。看到这种情形,高阿那肱动了心思,设计在沿途另为皇上建造一所离宫别馆,以作谄媚。

恰好,当时僧人慧义正率领众僧在滏山南麓开凿石窟,打算建造一座寺院。高阿那肱灵机一动,对皇上说,这里山林奇密,风水俱佳,三山环抱,一山锁门。山脚下又有金汤灌溉,实在是富足之地,若劈山建寺,土木兴作,雕梁画栋隐逸林间,离宫休憩别馆游玩,实为安驾的绝好去处。皇帝一听,龙颜大悦。于是,一个不知名和尚为自己修建的禅修之所,随即成了一项浩大的国家工程。高阿那肱命随从补给资财,调遣皇家工匠,重新规划设计扩建寺院石窟。一座楼宇重檐雕梁画栋、千佛竞演伎乐当空的宏伟伽蓝在滏山脚下、滏阳河畔悄然诞生。

在博物馆收获

意外惊喜

南响堂石窟,残损得太让人痛心了。说句实在话,观览之余有些失望,有些意犹未尽。从石窟院下来,路过响堂山博物馆展厅,没有想到的是,在此竟获得了大大的惊喜!

据记载,南响堂山石窟在隋、唐、宋、明、清诸朝曾有过增补修缮,却于20世纪初遭到严重破坏,大批佛头佛造像流失到日本、美国等地,至今世界许多著名博物馆都能看到响堂石窟文物。响堂山石窟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了这些精美文物的图片,看得人心中苦辣酸甜,百感交集。

博物馆展览以实物为主,都是南北响堂山石窟的文物遗存。其中,尤以佛头居多,也有几尊完整的造像。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形体敦厚结实,表现出北齐民族的强健和豪迈。面稍丰满,高鼻长目,衣式简洁明快,有“曹衣出水”之风。造像浑圆敦实的体态,则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开了隋唐造像“浓艳丰肥”“细腰斜躯三道弯”的先河。可以说,响堂山石窟在在古代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演变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响堂山石窟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与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因此,早在1961年,响堂山石窟就与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学者范文澜、郭沫若等,对响堂山石窟均有高度评价。鲁迅先生也对响堂山石窟艺术多有偏爱,曾多次在北京琉璃厂购买响堂山石窟造像和刻经拓片精心收藏,并记录在他的日记中。

北齐王朝是短命的,但它却在27年间留下了两座石窟,遗韵千年,绮丽悠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2894950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