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借钱为什么要付利息

2022-07-20 12:4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借钱为什么要付利息》,欢迎阅读!
借钱,利息,为什么

借钱为什么要付利息

借钱到期除了要还本金,通常要付利息,这是人类生活最常见的现象。现代人对此习以为常,不过历史上某些文化却将利息视为罪恶。《古兰经》禁止利息,很长时间内伊斯兰法律严禁放贷取利(现在伊朗一些银行还是“无息银行”)。基督教文化没有禁止利息,却仇视高利贷。莎士比亚笔下的高利贷者夏洛克,是一副贪婪、吝啬、残忍的形象。有禁令说明现象存在,严厉的宗教训导终究无法改变人的行为规律。对高利贷的禁止使得商人发展出了一套商业规则,例如发放本金的时候预先扣除一部分钱,还债时原数奉还,类似金融贴水。现代人熟悉的商业规则在古代却要冒着风险,原因是人们对利息存在普遍的误解。

最常见的错误是,利息源自钱的自动增值。钱像有魔力一样,会自动生钱,就像母鸡生小鸡一样。放贷者手握金钱,财富源源不断地增加,实属大大的不劳而获,理当剥夺。在一般宗教观念中,财富只能通过劳动获得,借钱的通常又是穷人,如果再收利息,无异于剥削。

马克思因此认为,利息是“货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剩余部分,如同工人创造劳动价值和获取收入之间的价差,是剥削的一种。在历次革命中,放贷谋生的资本家总要被打倒清算,罪名是“寄生虫”。

进入近代社会,财产权利得到普遍保护,利息逐渐得到法律上的承认。真正从学术上为利息疾声辩护的,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前辈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利息来自人的行为规律,是正当并且有益的。这种行为规律是: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形下,由于时间流逝造成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不喜欢等待,都希望当下获取。如果要他放弃当下享受,就要付出补偿,这种“补偿”就是利息。这种人的行为特性,他们称为“时间偏好”。

由于人具有时间偏好,当下越迫切,利息就越高。每个人的品行意志都不一样,社会环境有和平动荡,这些都会影响时间偏好。那些着重于眼前利益,热衷及时行乐的人,他的时间偏好非常高,你要向他借钱,恐怕要付出更高利息。社会动荡不安,财富朝不保夕的环境下,人们的时间偏好普遍提高,整个社会的利息水平都在提高。在安定和平的时代,人们不担心财富缩水,人们更愿意考虑长远利益,他们的时间偏好很低,利息通常也很低。

理解利息本质,也就能够正确理解储蓄和利率的作用。储蓄就是个人放弃财富的完全消耗,将一部分财富留存到未来,希望能起到更大作用。人类财富增殖,正是有赖于无数人放弃眼前享受,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有些人的眼前利益却更加急迫,例如等米下炊,拖欠工资,他们需要向别人获取储蓄财富度过一时艰难。他们对当下和未来急切的程度,就靠利率调节。利率高表达未来不确定性增加,应谨慎设资,以免财富落空;利率低的社会,人们可以安心将钱存起来,借出去,以换取美好未来。各体之间的时间偏好,通过交易传导,就会形成社会上常见的“一般利率水平”。

禁止利息和人为压低利率,是在破坏人们的储蓄激励。既然借贷不能获利,不如干脆自己消费,那些急于改善现状的人们就很难获得帮助。国家把利率压得很低,相当于剥夺储蓄者的获利,鼓励投资者不计成本地生产。这是在破坏市场调节。黑市上的私人放贷者则起到了补充作用,他们既给渴求资金的人以服务,又在以利率信号告诉人们真相。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每个人遭遇和情境不同,对资金渴求程度不同,必然形成错落多样的利率需求。企业和银行最好能自由协商,根据需求和风险控制确定利率,才能让投资和消费得到高效安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003d81fd0a79563c1e72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