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成因分析

2022-05-08 05:21: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成因分析 》,欢迎阅读!
随迁,务工人员,成因,进城,家庭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成因分析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成因分析

【摘 要】文章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特殊性,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面对他们所存在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到很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背景,原因等多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20世纪后半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社会流动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流入城市。相应地,随父母一起进城的随迁子女也在逐年增加,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推算,全国14周岁及以下的流动儿童规模已到达1834万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流动人口增长过快,其素质却得不到相应地提升。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已成为社会流动过程中不可防止的隐痛。

一、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家庭是每个人一生都赖以生存的地方,它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在他们的幼年时期给予怎样的家庭教育给他们什么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习惯的培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是在流动性极强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中,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家庭背景决定了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具有关键和根底作用,家庭不仅是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化的首要场所,也是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 家庭生活的双重性。随迁子女在跟随父母从农村到达陌生的城市,一方面还未摆脱从前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另一方面又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耳濡目染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感受到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和窘迫。面对家庭、会和教育环境的极大转变,特别是由于家庭贫困、与主流社会疏离使得环境向不利的方向开展时,随迁子女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一些消极影响。

生活环境的变迁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长,很多农民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的限制、文化水平低下,没技术没经验等诸多因素,他们在城市的工作不具有稳定性和保障性。相比拟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看似是在父母身边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料,但是由于父母工作的性质,实际上并不比留守儿童强多少,仍然存在缺乏父母关爱、缺乏与父母沟通的问题。 家庭收入的制约性。 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对于什么样的家庭,经济收入都是个很客观、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家庭的收入往往首先要解决的是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其次才会考虑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其他方面的投资。然而除了少局部成功的流动人员外,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仍然奋战在城市最底层、最辛苦的岗位上,挣着或许与自己的劳动并不相符的工资,上大局部农村家庭出身的流动人员家中子女一般较多,负担较重,所以有限的收入对他们而言养家糊口都是问题。由此看来,家庭收入的有限性就直接限制了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资源占有的弱势性。长期的户籍制度的限制成为随迁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一个巨大屏障,很多地方由于财政上的压力对流动儿童上学仍持排斥态度。目前,有很大一局部随迁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然而民工子弟学校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在地方财政的投


入和管理上相较公办学校都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限制了对农民工子弟的良好培养。 二、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时间少

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迫于生计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往往是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他们的职业性质往往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不仅如此,很多企业家因他们在城市的地位低下,且法律意识淡薄就将他们作为最廉价的劳动力,并剥夺他们的正常休息时间。家长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过多使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很少沟通感情,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教育存在盲目性。观念是指导行为的准绳,良好的家教观念会促进家长在家庭教育面的良好开展,在亲子关系方面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然而在进城务工人员当中,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相当淡薄。一方面,由于他们多数来自经济欠兴旺、教育水平落后的贫困地区,自身受教育程度就低;另一方面,他们从小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育也很有限,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观念和模式往往受上一辈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很大一局部随迁子女的家长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把学习成绩列为首要关心的问题,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低,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大多数父母都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做的缺乏,却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调查显示,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63.2%的随迁子女家长是采取鼓励的方式,但是仍有23.4%的会严厉批评,9.0%的使用打骂手段。这样粗暴的的管教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成绩的进步,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同父母更加疏离,对学习更加厌倦。

在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方面,据相关资料分析,一半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根本上未曾或是很少带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或是书店等兴趣场所。在给孩子买课外书方面与本地子女的家长相比更少。

随迁子女自身敏感、脆弱,不善于与人沟通

从农村搬入城市,面对一个更广阔的大世界,很多东西都是新奇的,却也是陌生、害怕的。 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性,自己的家和所就读的学校也随之不断变化,流动性大,使得这些子女缺少知心朋友,缺乏平安感,加之父母大多数时间在外地工作,亲子间交流甚少,致使子女内心孤僻,不善与人沟通,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参考文献:

1】郑信军.聚焦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性开展研究的对象关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7.

2】王毅杰,高燕.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潘旦,王新.基于融合教育视角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27bf33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