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俶真训讲解

2022-03-28 11:4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淮南子·俶真训讲解》,欢迎阅读!
淮南子,讲解

淮南子·俶真训

水之性真清,而土浊之;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夫人之所受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燠,其情一也。或通于神明,或不免

于痴狂者,何也?其所为制者异也。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人莫鉴于流沫,而鉴于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夫唯易且静,形物之性也。由此观之,用也必 假之于弗用也。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藐;神清者,嗜欲弗能乱。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未也。外内无符,而欲与物接,弊其玄光,而求知之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铄灭息,此圣人之游也。

故古之治天下也,必达乎性命之情;其举措未必同也,其合于道一也。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焕有余于身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简之也,清有余

于适也。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趋行求者也。圣人有所于达,达则嗜欲之心外矣。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平!是何则?其道外也。夫以未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也,又况齐民乎!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趋舍何足以滑心!《淮南子·俶真训》



1、下面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顶是: A、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 乱:扰乱

B、口鼻之于芳臭也。 臭:与“香”相对 C、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释:放弃

D、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焕有余于身也。被:通“披”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智明矣。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 B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 D

水之性真清,而土浊之


3、下列对文章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本性是安闲宁静的,人世间之所以有对名利的痴狂现象,是因为欲望搅乱了人心。

B、文章借助“照镜”的比喻,说明只有在平和静的状态,才能显现事物的本性,人心在平和静的状态,精神也就随之宁静,嗜欲也就灭息。

C、文章用夏天不穿皮衣,冬天不用扇子说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用的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D、文章说儒家的“仁义”是人本性外的东西,用皮毛末节去谋求归返根本,最终免不了失败。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藐;神清者,嗜欲弗能乱。 2)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趋舍何足以滑心! 答案:1B 2 D 3C 41明亮的镜子,尘埃不能够玷污它,清白纯静的神志,嗜欲不能够搅乱它。 2)果真能通达性命之情,那么仁义自然会归附,兴趣爱好怎么能扰乱得了人的心志呢?



水的本性清澈纯净,泥土掺入使它混浊;人的天性安闲宁静,嗜欲搅乱使它不安。人的天生本性是耳听声、目观色、口尝滋味、鼻闻气味、肌肤感受寒暑,这些天性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有的人神志清醒,有的人不免痴狂?这就是因为制约他们的精神状况不同。所以说精神是智慧的渊源,这渊源清静,智慧就可明察;而智慧却是心灵的城府,智慧公正,人的心灵就平静。所以人都不用涌动着泡沫的水做镜,而用相对静止清明的水照形,就是因为它平静;同样人们没有用生铁来照自己的形影,而对着明亮的铜镜看自己的容貌,也是因为铜镜平整。有平和静,才能显现事物的本性。由此看来,“用”必借助于“不用”。所以说,虚静的心神产生纯白的光亮,这吉祥也就会降临了。镜子明亮,尘埃就不会玷污它,精神心志纯白清静,嗜欲也就难以搅乱它。如果精神心志越出散逸到身心之外,再去想法让它复归回来,这实际上是失去了根本而追求的是枝节。内在精神与外表行为相分离而与外界事物相接触,实际上是遮蔽了精神心志的纯白清静之光,任凭耳目听视来获得智慧,这就是抛弃了光明之道而走向黑暗,这也叫“失道”。人的心志往哪里,精神也会跟着跑去;反之,如心志返回虚静的境界,精神也就随之宁静,嗜欲也就灭息。这就是圣人的行为表现。

所以古代圣人治理天下,一定是通达性命之情,尽管具体的行为措施不尽相同,但合乎“道”的原则是一致的。夏天不穿皮衣,并不是爱惜它,而是对身体来说温暖已是足够的了;冬天不用扇子,并不是因为简朴,而是对人来说清凉已是相当充分的了。所以圣人估量自己的饭量而进食,度量自己的体形而裁衣,对自己的物欲有所节制,恰如其分,这样哪会产生贪婪之心呢!因此,能够持有天下者,一定不是以天下作为追求的目标;能够享有名誉者,一定不是靠奔波忙碌追求得到的。圣人能够于道相通,因而嗜欲之心也必被排斥在外。


孔子、墨子的弟子们都拿仁义的道理来教导人,然而不免于丧败。他们自身都不能实行仁义,更何况他们所教导的世人呢?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的学说是天道本性外的东西。用皮毛末节去谋求归返根本,即使像许由这样的高洁之士都办不到,又何况一般老百姓呢!果真能通达性命之情,那么仁义自然会归附,兴趣爱好怎么能扰乱得了人的心志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8a5a8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