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漫成一首》

2022-08-27 23:0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漫成一首》》,欢迎阅读!
一首,杜甫

杜甫——《漫成一首》

【年代】:唐【作者】:杜甫——《漫成一首》【内容】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

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

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


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

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

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

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

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

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周啸天)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996f5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