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分型及影像表现

2022-12-31 15:08:3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肝癌的分型及影像表现 》,欢迎阅读!
分型,肝癌,影像,表现

肝癌的分型及影像表现

作者:康艳美

来源:《中外医疗》 2012年第3



康艳美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CT 辽宁凤城 118100)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最严重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占肝脏恶性肿瘤的85%以上。按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非洲为7∶1,欧美为3∶1,我国为5∶1。按年龄分布,非洲以青壮年(3040)居多,欧美以老年(6069)居多,我国则是以4049岁为主。我国是肝癌高发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变发生率约为80%,肝硬变患者中约25%40%合并肝癌。

【关键词】 肝癌 病理分型 CTMRI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1(c)-0181-01

1 病理分型

目前仍沿用1901Eggel的分型。

1.1 结节型

约占肝癌的1/22/3

(1)单结节型: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可有清楚的纤维性被膜及假被膜;(2)多结节型:多中心发生或肝内转移,可见2个以上基本相同的癌结节。

1.2 巨块型

约占33%,癌组织向周围浸润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块较大,可占据一叶,其内常有坏死。常形成门脉瘤栓。

1.3 弥漫型

最少见,约占5%。弥漫分布于全肝的大小较一致的细小癌结节,肝硬变程度最重。

1.4 特殊类型

(1)小肝癌:直径<3cm以下的单个癌结节或相邻2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在3cm以下,此类型手术切除率高,5年生存率为60%以上。(2)外生性肝癌:约占肝癌的2.5%。肝细胞癌从肝表面发生,向肝外突出生长,仅累及包膜下,极少累及肝实质,可有蒂或无蒂或以副肝叶及异位性肝组织为生癌中心。(3)纤维板型肝癌:1%2%。多见于535岁儿童及青年。多发生于无肝硬化的肝,2/3位于肝左叶,常单发,瘤界清楚,边缘呈扇形。其突出表现:厚的纤维包膜形成及瘤内纤维分隔形成,从病灶中央瘢痕向外放射状走形,而以局灶性结节状增多。瘤内钙化多见。(4)门静脉瘤栓:少见。肝内找不到明确的癌灶。

2 CT表现




根据癌肿大小、分化、血管丰富程度,有无坏死及静脉闭塞等,3种基本表现:(1)肝实质内孤立的界限清楚的占位性病变;(2)肝实质内多发的界限清楚的占位性病变;(3)肝实质内弥漫的界限不清的浸润性病灶。

病理分型不同,CT表现也不同。

21 结节型

平扫时,肿瘤一般呈低密度,12%出现等密度改变。肿瘤周围界限清晰,部分周围可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更低密度的环状带及假被膜。肿瘤内密度不均,因缺血、坏死,其内出现更低密度区域。增强扫描,肿瘤内不规则增强密度高于肝实质,假被膜仍显示呈低密度环状透亮带。

22 巨块型

肿瘤呈巨块状,因向周围浸润而边缘不清,其内常因血供不足而发生坏死,从而出现不规则之更低密度区。周围常有子灶。

23 弥漫型

弥漫性小结节,平扫难以显示。肝脏弥漫性肿大、肝硬变及门脉瘤栓形成。

3 供血特点

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其门静脉与肝动脉血供之比为4∶1。这种血供特点决定了肝癌强化的特点。增强扫描:肝癌血供丰富,动脉期,可见肿瘤呈明显强化,单支动脉供血的小病灶可均匀强化;较大的病灶一般有多支动脉供血,表现为多发斑片状强化。静脉期,肝癌由于缺乏门静脉供血,呈低灌注改变,典型者呈“快进快出”改变。但有部分病灶造影剂扩散较慢,所以在门脉期仍成相对高密度,延迟期造影剂完全消退,呈现平扫时的低密度改变。肝癌中心常见点、斑块状坏死,在增强时不强化。有个别特殊型肝癌,强化并不遵守“快进快出”特点,所以鉴别时则较难。

4 特殊类型肝癌表现

4.1 小肝癌

平扫呈略低密度圆形、类圆形病灶,部分病灶为等密度,假被膜显示不清。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多明显增强,常有低密度环,为纤维假包膜,典型者显示晕轮征,门脉期肿瘤呈低密度征象,被膜显示为肿瘤周围的高密度环。

4.2 外生型肝癌

缺乏肝脏供血动脉,可见来自周围脏器的供血动脉。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同结节型肝癌相似。

4.3 纤维板型肝癌

平扫肿瘤呈巨块型,边缘有分叶状凹凸,呈等密度或低密度,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有包膜,央有星状纤维瘢痕向周围放射状分布,可有钙化。增强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消退,央瘢痕在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未见强化。


5 MR平扫

SE序列上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的变化与脾脏相似。部分癌灶脂质含量高,合并出血或铁质沉积时可改变组织弛豫时间,T1WI信号发生改变,呈高信号。较大的肝癌在T1WI呈不均匀的低信号,其内可混杂高、低信号区。包膜在各个序列上均呈低信号。

MR增强:肝癌在增强扫描时可表现速生速降、速升缓降型、缓慢上升型和轻微强化型。依据肿瘤内血管,间质成分及分化程度不同,其强化程度不同。

肝癌的病理分型不同,其影像表现略有差异,平扫不能很好的定性,必须在增强的基础上明确。有些不典型表现,CTMRI均不能明确诊断,这就需要影像科医生多方面的了解、掌握基础知识,诊断及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2] 松年,唐光健.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 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 2011-12-0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a4cdc406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