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2023-01-10 00:1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将进酒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曲鹏

《将进酒》是李白的传世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学诗,应以此为契机,利用知识迁移拓展诗歌视野,形成一种知识辐射,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增进学习热情,培养分析探究意识,同时注重对诗篇的诵读和背诵。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浸染诗味,品析诗句,领悟诗义,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吟咏诗韵、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人文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温故知新、知识迁移、拓展诗歌视野。

教学难点:理清情感变化脉络,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静夜思》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是李白的大作。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生活中的“三要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一诗中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我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路走来,学了不少他的作品,在诗歌曼妙的乐音中,他“举杯邀明月”“散发弄扁舟”,尽现潇洒、飘逸、豁达,但却难销万古愁情。他愁从何来呢?他想建功立业又追求精神自由,理想和现实相悖甚远,把他的这种矛盾痛苦的愁绪心境演绎得最好的,当属他的扛鼎之作——《将进酒》

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



1


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二)诵读

多媒体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配以相关的画面, 教师诵读指导及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再加放一段著名科学家陈涌海《将进酒》的民谣演唱的视频,感受其千年魅力。 学生准备后,指名朗读诗歌

(三)师生讨论

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习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写了一个什么阔大的场面,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陡然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事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设计此问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怎样分为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不复醒钟鼓馔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ccc713227916888486d72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